“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 多么熟悉的歌词啊。
又到了“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什么好看的电影?是不是能买到几本好书?有没有能给自己留下童年记忆的好歌曲……这几大类艺术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拿什么奉献给孩子们呢?
国产儿童片难觅“芳踪”
六一银幕“熊猫”当家
上映“国货”知者寥寥
“六一”儿童节,中国电影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略等于零,因为只有一部《功夫熊猫2》一枝独秀,但这是好莱坞电影人“送”的,国产儿童片方面虽说也有《亲亲我》、《西柏坡》、《守护童年》等三部影片处于上映期,但放映规模极其零星,主流商业影院几乎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多数国产儿童片库“睡觉”
眼见又要到“六一”了,褚女士答应带10岁的儿子一起去看电影。走进电影院一看,排片表上放眼看去基本都是进口电影,新上映的美国动画大片《功夫熊猫2》居然有20场之多,而她想带孩子看的国产儿童片却难觅踪影。
其实,近年来国产儿童电影每年保持着50部的产量,然而,它们中的多数影片只是象征性地放映一两场便被放入片库里呼呼大睡。即使能够公映,也往往因为推广力度不够而草草下映,难逃“影院一日游”的命运。低成本、上映难、票房差、缺关注,国产儿童电影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现在影院里还放国产儿童电影吗?”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电影学者给出的第一反应,无情地道出了国产儿童片当下的尴尬处境。
其实,国产儿童片也曾有过辉煌历史。1953年,新中国出品的首部国产儿童电影《为孩子们祝福》上映,从这开始,儿童电影作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一度成为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泉水叮咚》等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上世纪90年代,中国儿童电影步入高峰,在1991年至1993年的柏林电影节的儿童电影评奖中,一举夺得“三连冠”。但这样的热闹在2002年电影产业化改革后陷入了沉寂。
儿影只剩“一个厂长”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儿童电影不是应该拥有广阔的市场吗?以2010年美国电影排行榜为例,票房排名前10位的影片中有4部是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再算一笔国内市场的账:我国有2.4亿少年儿童,以每个孩子每月看一场电影计算,票房就能达到近百亿元。况且,小孩看电影一般都得大人陪着,“一拖二”,“一拖四”不稀奇,这意味着票房数字能以几倍数上蹿。
“说起来真让人心酸!”电影圈内人士曾先生说,现实的情况是,投资商一听要投拍儿童电影,往往会掉头走人。“250万元投资对一般国产片来说算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制作,但对儿童片来说,180万元就算是高投入,很大一部分儿童片的投资不到50万元。”低成本自然难以吸引创作力量,粗制滥造便成了常态,这又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发行放映。
将在“六一”迎来30岁生日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在儿童电影艰难成长的今天只剩下了“一个厂名一个厂长”。中影集团副总、儿影厂厂长江平在谈到儿童电影举步维艰的现状时数度哽咽,因为“拍一部儿童电影比拍别的题材电影要难得多得多”。
“儿童电影不应该是一种商品,更应该是一种公益。”以儿童电影出道的冯小宁近几年没再触碰这个题材,他说,自己还在为生死存亡而挣扎,先把生存完成了,才能再考虑公益。
儿童片“好玩”应放第一
说教痕迹太重也一直让国产儿童电影备受诟病。小观众常常抱怨,“在学校受老师教育,回家受家长教育,好不容易看场电影还要被教育。”对此,北京电影学院孟中老师认为,儿童电影想要吸引孩子走进影院,娱乐应该是第一位的,教育意义则应隐含其中,不能浮在表层。
“现在的儿童已经不是我们当年的儿童了。”原儿影厂副厂长、中影动画总经理认为儿童电影除了要有爱心、童心,更要有“平等心”,不能把儿童电影看做小儿科,而是要让孩子们在影片中感受到“心灵完全的自由”,“我认为现在再提"儿童电影"的概念已经有点落伍了,应该用"家庭电影"的概念取代它,这样才能打开市场。”孟中也认为儿童电影不应仅仅面对儿童,“儿童电影应该是成人和儿童的对话,你看美国的儿童片,一般都比较好玩,大人小孩都喜欢。其实成年人是非常爱看儿童电影的,因为童年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家园。”
曾看过一个小段子,4岁女孩剥瓜子,剥开壳后发现是空的,瓜子仁没了,于是问妈妈:“妈妈,瓜子仁是不是出差了?”这是童真。但愿国产儿童片的“仁”是出差了,而不是真的丢了。
本文标题:国产儿童片库睡觉 拿什么守护孩子的童年?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