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多出版社纷纷争夺少儿出版大蛋糕时,作为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警惕其中某些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
不良倾向之一:缺乏人文关怀
我国每年新出少儿图书1万余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少儿读物出版大国。但依然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好书难求。出现这种奇怪现象,一方
面,反映出出版社在把握少儿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方面还不够精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今孩子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笔者以为,能出版少儿读物的出版社至少应该有懂得孩子们阅读趣味、特点和心理等方面的专家,编辑儿童读物的资深编辑和专家,具备一定造诣的童话、科普、童谣、诗歌、小说等方面的专业人士。
出版社不仅是出版物的生产工厂,更是一个教化育人的学校。目前在少儿读物创作领域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作者和出版商为了追求销量,较多考虑休闲娱乐的需要,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灵需求的关照。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认为,近些年儿童文学的创作非常繁荣,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创作意识上,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把吸引儿童当成唯一目的,作品出现单一化倾向。他说:“其实,畅销的书不一定是优秀的书,喜欢的书不一定是优秀的书,少年儿童需要前辈精神的引领,这种引领既包括知识的灌输,也包括人文精神的熏陶。”
不良倾向之二: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由于儿童图书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出版社为了经济利益,追逐市场热点,什么赚钱做什么。在中国,少儿文学作品是主流,占到11%的市场份额,可是这些文学作品里有太多成人阅读的影子,有的书甚至格调不够健康,肆意渲染低级庸俗的东西。
近年来,在我国的少儿图书出版市场上,一些童书内容充满了神鬼怪兽的影子,甚至很多庸俗的少儿读物占据了书店的显眼位置,这是出版商社会责任感丧失的突出表现。一些家长反映,现在一些儿童读物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内容,甚至有接吻、拥抱之类很刺眼的插图,“自杀情结”、“早恋现象”也被很夸张地渲染,让家长防不胜防。
不良倾向之三:不注重精耕细作
目前,部分出版社在精算成本方面考虑较多,既想多产出,又不舍得多投入,缺乏精耕细作打造精品的意识。
笔者了解到,有的出版公司就是组织两三个人对别人的东西剪剪贴贴,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根本没有认真研究少年儿童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室也挤进了儿童图书出版行列,这样粗制滥造的少儿图书质量无疑是低劣的。
笔者认为,对少儿图书出版应该建立准入制度,让那些“草台班子”远离少儿图书出版。扶持那些坚持出版精品的出版社,引导为儿童创作和出版的取向。
不良倾向之四:缺少原创精品
缺乏优秀的创作者自然难以诞生脍炙人口的儿童作品。几十年前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大多已无法适应现在青少年生活和心理的新变化,但这种空缺并未得到及时填补,导致出版的少儿读物内容重复、乏味。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被很多不同的出版社换个包装之后重复出版就是例证。重新创作优秀作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因此,出版商更愿意直接将传统经典改换包装重新上市,这样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但也使整个少儿读物市场缺乏健康发展的动力。
国内少儿出版专家王朝晔曾指出,普遍认为儿童图书出版门槛低,只要有点儿图画、文字就可以出一本书拿来卖,导致很多出版商都想出儿童类图书。但缺乏专业人才,很多非专业的出版社往往是瞄准专业出版社的好书后“加急”抢出,这就导致儿童图书市场虽品种繁多,但精品不多的现象产生。
笔者认为,少年儿童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人生阶段,作为出版社,在经营作者的同时,应更多地培养读者,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求打造更多的童书精品才是唯一的出路。
本文标题:警惕少儿图书出版不良倾向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7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