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实施一年之后,去年发布的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被“全球最差乳品标准”的说法撞了一下腰。尽管几家被控“操纵国标”的乳业巨头依然保持缄默,然而卫生部专家上周末表态,“农业部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这似乎让人看到了新国标改进的一线曙光。
是否这个改进的口子,能带来中国乳品质量新局面?而巴氏奶的“反清复明”大计出路又在哪里?
农业部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
从一度垄断八成份额收缩到区区两成,被常温奶日益挤压的巴氏奶命运悲催。新国标中细菌总数的放宽和蛋白质含量的降低更加使得其能否获得优质奶源,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问题。
“过去中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在世界范围就不算高,如今细菌总数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则每百克降低了0.15克,堪称全球最差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的本轮喊话是事隔一年之后,乳品新国标再度成为万众瞩目的导火索。
与此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称,乳品新国标符合中国国情,若执行更高标准将造成七成奶农杀牛倒奶。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杨利国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也持类似态度,认为将国家标准盲目做高也是白做,而是应当承认差距,“免得逼良为娼”,使奶农铤而走险,出现类似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
不同立场的不同观点,新国标的质疑在一年之后达到了新的波峰。甚至卫生部被此“惊动”,上周末,卫生部特地公示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组长王竹天研究员和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乳品安全标准工作专家组成员、教授级高工孟瑾对新国标的解读。
据孟瑾介绍,1986年农业部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标准》将菌落总数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低于50万CFU (菌落形成单位)/毫升,Ⅱ级低于100万,Ⅲ级低于200万,Ⅳ级低于400万,“新标则将400万/毫升调整为200万,应该说是要求更严格了”。而我国生乳蛋白质含量范围在2.8%-3.2%之间,平均值为2.95%,但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3个月泌乳期内,相当一部分牛奶蛋白质含量低于2.95%,新国标中2.8%的含量指标是生乳收购的最低要求,“乳企应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生乳用于不同类型乳制品的生产”。
记者注意到,尽管官方解释的口径依然如昨,但本次卫生部的态度显然有些许变化。不单强调国家鼓励企业在生乳收购中设置菌落总数分级收购标准,还透露农业部正着手制订生乳分级标准,推进生乳收购“按质论价”进程,引导乳品加工企业合理使用不同等级的生乳生产差异化产品。王竹天进一步表示,卫生部还正依法对乳品新国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
行业低标准之下的“猫腻”
“中国乳业的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去年调整国标时也曾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95%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在王丁棉看来,若本轮真能根据跟踪意见修订标准,无疑将令业界欣慰。
执行一年以来,各地情况显示,新国标过低的蛋白质标准给“注水奶”提供了操作空间。某些乳企收购原奶时要求蛋白质含量标准达3%以上,加工时却加水稀释,按2.8%的新国标执行,从中谋利。与此同时,刚刚挤下的奶微生物含量很少,只是后期收集、保管、运输中才呈几何级数增长。放宽标准后某些乳企却不再以分散养殖、集中挤奶、加强冷链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直接降低质量标准。如此一来,在安全方面留下的隐患显然令人担忧。
王丁棉向记者表示,新国标降低标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一些以经营常温奶为主的大企业可收购更多原奶,从而有足够资源占领市场,而对质量要求更高的巴氏奶奶源进一步减少,最终影响市场拓展,加剧垄断。“巴氏奶失守城池已10年整,相关企业把一亩三分地稳住已算尽责尽职,根本没有能力组织颠覆性的反攻战。”据王丁棉介绍,巴氏奶近七八年的平均增速只有2~3%,与炼奶同病相怜,而常温奶、酸奶、含乳饮料的平均增速均超过15%。“去年全国液态奶生产总量约1660万吨,巴氏奶份额只有18~19%,目前与常温奶两者间的比例约为29%比71%。”其称,巴氏奶的总体景况可谓如履薄冰,如今仅存福建长富、江西阳光、南京卫岗、北京三元和上海光明等旗手,“广州本地也相对给力,巴氏奶占液态奶生产加工总量的17%,虽然比不上酸奶的20%、乳酸饮品的27.8%,但已超过常温奶的13.8%,实属难得”。
按照陈君石的说法,常温奶在2000年之后反超巴氏奶形成巨大市场份额的原因,一则是中小城市和农村乳品消费能力大,易于运输、保存时间长的常温奶更易销售;二则是奶源主产区主要在北方,供大于求,需要将成品远销南方。主张大力发展巴氏奶的杨利国也称,巴氏奶更适合当地养殖、当地加工、当地生产、当地消费这一路径,“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可行性较小”。而在王丁棉看来,巴氏奶增速缓慢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牛奶消费已进入多元性消费时代,另一方面也是利乐、几大巨头及中乳协联手围攻的结果。“巴氏奶的复兴应对策略始终不尽人意,巴氏奶联盟和鲜奶标识无法得到落实,强力倡导或推崇巴氏奶消费的呼声已越来越小。”
“挺鲜”阵营分化
巴氏奶阵营的扩张,必不可少是资本的助力。主打新鲜水牛奶的皇氏乳业上周公告,称拟使用超募资金9777万,通过增资控股方式收购大理来思尔乳业55%股权,实现首次走出广西的并购尝试。
然而,让业界悲哀的是,还在上市大门之外的巴氏奶乳企仍是大多数。最新的一轮乳业清理门户比当年的“禁鲜令”更让巴氏奶企业黯然销魂,更大的资金投入门槛和“挺鲜”阵营的分化也让这场巴氏奶与常温奶的十年战役日益成为资本与市场的游戏。
据记者了解,由于巴氏奶从生产源头到运输储存、从工厂到销售中都需要资源配置,相对投入大,容易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市场份额难以扩大。且消费者中也有相当大的群体倾向于更方便的常温奶,一些长于巴氏奶的地方龙头在有充足奶源时,也会选择做强常温奶,而不是继续扩大巴氏奶份额。光明是如此,本地的燕塘、风行等亦是如此。
如此下去,巴氏奶的前途更看淡?“巴氏奶受热温度不高,消耗能源比常温奶少60%,销售半径短可减少长途运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且玻璃瓶等包装还可反复使用或可降解。”王丁棉呼吁,即使是从低碳环保角度出发,国家也应制定一些有利于巴氏奶的政策,例如通过提高对还原奶和常温奶的税收来抑制此类产品的大量生产,并可对巴氏奶企业上缴的税收以低碳节能名义实行部分退税。唯有如此,更新鲜、营养更丰富的巴氏奶才可能获得更多生机。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