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每日3-5次,每次1-2滴。”11月5日,当市民许晓蕾走出药店,拿出药品说明书时,仅找到了成人的用法用量,“这样的药给百天的宝宝咋滴呢?”
其实在生活中,不少的父母都遇到过许晓蕾类似的困惑。
据了解,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在我国3500个常用药物制剂品种中,明确可用于儿童且标有使用剂量的儿童用药品种只有 60多种,占比仅为1.52%。在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205个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当中,明确可用于儿童且标有使用剂量的仅5个,占比为 2.44%;在102个中成药品种当中则只有1个儿童用药,占比不到1%。
用量家长“基本靠经验”
连日来,随着天气的降温,感冒的高发期也随之而来。昨日,记者从乌鲁木齐儿童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等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各院接诊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均日渐增加。
“对于来院就诊的患者,我们会尽量开出儿童专科用药。”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主任陈春花说,实在没有相应的儿科专用药物时,才会采用成人药物,并要求家长严格按照医嘱减量或稀释后使用。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家长手中的药品盒上都被医生标上了“二分之一包”、“四分之一片”的使用剂量。
“药片太小,掰开不好操作,还不容易均匀,对于片剂来说最好的是磨粉后均等分。”市民李凤的孩子今年已经6岁,由于孩子身体一直较弱,她在孩子服药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孩子小的时候家里还有专门的喂药器,将需要冲服的药物水溶后放入喂药器,利用刻度来确定给孩子吃的药量。在医院排队的时候,她常常会和一些经验不足的家长分享心得,“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马虎不得。”
儿童专用药有限
随后,记者走访了位于乌市北京路、青年路、温泉路的6家药店,仅有4家设有儿童药物的专用柜台。各药店的儿童专用药物都在30-40种之间。
当记者表明要购买给孩子吃的感冒药时,青年路一家药店的店员拿出了复方一枝蒿,大致询问了孩子体重、年龄,“一包分两次吃,不放心,就分3次,没事。”
“孩子还在生长发育中,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都不如成人完善,如药物使用不当,有可能会损伤孩子的肝肾功能。”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大儿科主任王平道说,目前儿童专用的药物,虽然日渐广泛,各科室均有涉及,但主要集中在治疗感冒、呼吸道感染等方面。
其它类型的儿童专用药物十分有限,一旦出现不适或其它反应,没有其它儿童专用药物可以替代,只能采用成人药物替换。可有些药物,如西地兰、氨茶碱等,少有适合儿童的剂型,临床上很难掌握用量,易导致孩子出现药物中毒的不良反应。
“可真正把医嘱当回事的家长还在少数。”陈春花说,在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后,医生都会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尽量降低药物对孩子的影响,但不乏一些家长在孩子出现症状后,未购得儿童专用药物,自行给孩子酌量服用成人药物。
如氨咖黄敏胶囊、氯酚黄那敏片等药,成人按照药品说明书服用,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如果是孩子服用不当,就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小儿血细胞的生成,导致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小儿的免疫力,甚至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坏。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就会急着用退烧药。”陈春花说,其实不少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如阿司匹林虽有较好的解热镇痛作用,但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或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一般不主张使用此类药物,“这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的”。
九成药物没有“儿童版”
在今年9月举行的“儿童用药问题”专题研讨会上,会专家指出,国内市场九成的药物都没有“儿童版”,儿童用药时,常常凭借医生的经验酌情减少剂量,不良反应的出现实难避免。
既然儿童服用成人药物存在安全隐患,为何不针对儿童需要多生产一些儿童专用药?
“利薄,自然没有人愿意干了。”乌市某从业30余年的儿科主任告诉记者,儿童用药多按年龄和体重区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体重的孩子,服用剂量不同,如果企业要生产势必要设置多种规格,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这与成人用药的“一刀切”相比,程序增多,利润也相应下降。
“另外,每一种新药的研发势必需要临床试验。”这名主任说,可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必须获得儿童法定监护人同意,目前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父母愿意以孩子的健康为代价,这也是我国儿童用药研发的瓶颈。
同时,乌市某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要解决儿童用药稀缺的问题,关键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如开展儿童临床研究的药品注册申请加快审评、药品市场独占期、对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进行财政拨款或减免税收等,“用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加入儿童专用药的生产行列,才能让孩子们早日吃上放心药。”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4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