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雀巢发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再次引发媒体关注。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雀巢的销售总额达到676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11%。
据悉,素有“食品帝国”之称的雀巢集团在全球各个区域都保持了增长态势,其中亚大非区业务增长10.8%,新兴市场业务增长11.7%,美洲区、欧洲区、和发达地区则分别实现增长6.1%、2.5%和2.4%,其增长远低于新兴市场和亚大非市场。
针对上述数据,有业内人士表示,雀巢将更加专注有增长潜力的中国市场,为了争取更多的中国市场,雀巢未来还将会继续在中国实施并购计划。
业绩增长收购有功
雀巢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这是雀巢集团首次选择在中国发布业绩报告,有业内人士对此评价称,这表明雀巢高度重视整个大中华区市场,同时也肯定了中国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
记者注意到,雀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不只体现在业绩发布地点的选择,更体现在其过去一年间在中国市场的频繁收购举动。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对本报记者表示,雀巢在中国收购计划的逐步推进,反映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据了解,一度被称为“收购狂人”的雀巢,自去年开始更专注于收购中国国内品牌,如银鹭、徐福记、太太乐等,而这些品牌均为增长潜力巨大的本土品牌。有业内人士曾对其收购举动作此评价,“要提升发展速度,收购市场增长潜力巨大的本土品牌,显然是比自己独立建厂或扩大产能更快捷的途径。”
从目前被收购品牌的发展状况来看,也确实没有令雀巢失望,雀巢大中华区总裁狄可日前对媒体表示,“被雀巢收购的银鹭、徐福记以及太太乐三家合资公司贡献了公司一半的销售额。”财报显示,在雀巢实现的6.1%的有机增长中,包括2.9%的实际内部增长,3.2%的定价贡献。其中,收购(扣除资产剥离)方面贡献了2.7%的增长率。梁铭宣告诉本报记者,“通过对银鹭和徐福记的收购,雀巢在中国蛋白饮料、八宝粥及糖果和巧克力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以被雀巢60%股权收购的银鹭食品集团为例,被雀巢收购之后除业绩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增长之外,银鹭方面也在雀巢支持下积极扩充产能。记者从雀巢官网了解到,目前银鹭正计划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4.8亿美元),用于新建两座工厂,将其生产能力提高三分之二。
收购需避免“多而不精”
与受经济形势低迷影响,增长放缓的欧美市场不同,近几年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的增强,食品产业市场规模也正在不断扩大,而这也吸引着雀巢、达能等集团在中国的扩张,他们在中国的每一笔收购,都将推进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布局。
虽然雀巢等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销售增长、产品提价等手段来实现在华业绩的增长,但记者接触的业内人士多数认为,收购这一途径对雀巢这样的集团来讲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方面,通过收购这一途径,可以实现被收购公司市场份额的直接叠加,令其市场份额急速攀升;一方面,如果雀巢依靠自己的力量加码产品研发、渠道建设等方面,投资回报期较长,并且效果如何具有不确定性。
而上述有利条件也为“收购狂人”的频繁收购举动提供了支撑。据此前媒体报道,雀巢产品线横跨9个品类,拥有2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其中超过一半的知名品牌通过兼并与收购获得。
不过,只是将企业“收入囊中”就能保证万无一失?频繁收购是否会造成“多而不精”的不良后果?不论是收购后的管理,还是整体战略规划,这些都考验着雀巢。
梁铭宣分析认为,雀巢频繁收购不擅长的领域面临的挑战将主要在渠道管理方面。据了解,雀巢的产品种类繁多,且不同性质产品的渠道性质差别较大,渠道资源纷繁复杂。
据悉,作为全球性的食品集团,雀巢早已不是简单生产咖啡的厂家。近年来,雀巢主要关注咖啡、乳制品、威化和糖果,以及液体饮料和调味品五大业务领域。至于收购多家企业以后,雀巢如何管理不同产品的渠道资源将是狄可治下的雀巢面临的一大问题。
从目前被收购的银鹭、太太乐等选择和管理来看,雀巢一方面锁定行业内领先企业,一方面选择保留其品牌和管理团队,且一再强调其文化的独立性。业内人士对此评价称,“此举将可以借助本土企业的渠道和用户资源占领市场,实现共赢。”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4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