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一个月内,蒙牛乳业接二连三出现安全问题,而企业均将原因归结为运输流通环节,在运输过程中,由于产品积压,空气进入,造成产品变质。除9月份三起事件外,今年4月份,蒙牛学生奶就出现陕西榆林市中小学生饮用中毒的恶性事件。这些事件的曝光,不得不让消费者对蒙牛“高品质、安全”的形象产生质疑。
此次蒙牛乳品安全问题尽管频繁发生,但都呈现“局部、零星、偶发”特点,那表明问题没有出现在生产环节,也非奶源问题,主要原因是企业相关安全自检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引起的。在笔者看来,受政府政策措施导向,企业安全监管集中在了奶源、加工等环节,忽视了从“出厂到进入消费者手中”的中间流通运输环节。另外,目前国内乳品冷链运输建设水平依然较低。在此背景下,对于蒙牛、伊利这样的大型企业,市场扩张速度快,业绩增长良好,今年在东南沿海市场开发成绩显著。因此,企业努力加大对当地奶源、加工基地建设,同时更多乳品却进行着长距离“北奶南运”的调运工作,由于缺乏对流通运输过程的监管,出现问题在所难免。近几年,随着乳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政府陆续出台了加强监督管理的措施。同时,借助重申许可证制度,大大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淘汰一批不合格企业。国内大型乳品企业,也加强了自身产品生产安全监管。奶源上,有条件的企业开始自建奶源,没有条件的企业也都转向进口奶源。生产上,企业花巨资引入检测设备,加强生产管理,同时建立了“厂内多层自检”的质量安全监管流程。作为龙头的伊利、蒙牛,更是小心翼翼,尽力保持洁身自好。但这并不说明乳品安全问题已经一劳永逸地被解决了。
笔者相信,三鹿多年苦心经营成果瞬间化为乌有的惨痛教训,让蒙牛、伊利、光明这样的企业,打心眼里不愿让自身产品出现任何质量安全问题。三聚事件后,企业、政府都投入了巨大精力在乳品安全上,但至今总体效果并不显著。主要是,整个食品安全问题,不只是某一行业问题,它涉及的因素、领域非常广泛,地沟油、假鸡蛋、瘦肉精等,究其根源,无不与国内农副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制度不健全、配套法律法规不严格、利益分配关系失衡、社会风气不良等有关。乳制品产业,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食品产业,涉及奶牛养殖、原料收购、加工、物流运输、销售等多个产业部门及利益环节,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养殖等实体产业现代化发展,同时需要产业制度创新,特别是涉及利益关系制度的创新,需要配套的服务体系发展,需要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等软实力的增强,同时还需要企业加强对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可见,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并浩大的工程,需要时间去逐步推进。
当然,对于蒙牛、伊利这样的龙头企业也需要反思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近日,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液态奶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超四成消费者对液态奶质量与其“广告的一致性”表示不满意,在24个参评品牌中,蒙牛位列第20名,排名倒数。这些年,乳品巨头每年投入广告费用高达几十亿,然而,让人深思的是,在品牌信誉度下降背景下,企业不应该拿出巨额资金用于广告宣传上,这笔钱也许应该花在类似冷链物流建设或者包装物的改进,这一刀刃上更合适。
蒙牛阿拉

1999年8月,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牛乳业集团)成立,总部 设在中国乳都核心区――内蒙古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拥有总资产100多亿元,职工近3万人, 乳制品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吨。到目前为止,包括和林基地在内,蒙牛乳业集团已经在全国16个省区市建立生产基地20 多个,拥有液态奶、酸..[详细]
*蒙牛阿拉的用户点评蒙牛阿拉产品价格蒙牛阿拉相关新闻蒙牛阿拉品牌介绍本文标题:蒙牛乳品频现安全纰漏 流通环节成监管软肋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