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抬高的“起跑线”
教育部日前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不要刻意评价幼儿发展好与差,别为“达标”对幼儿强化训练,为儿童成长设阶梯状标准……并明确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土壤。
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天经地义,并不需要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然而,如今谈起童年,却难言快乐,所谓起跑线前移助长了“揠苗”之紧迫,幼教已经在功利心态下迷失方向,这不仅是个别家庭存在的问题,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笔者看来,给儿童“减负”,《指南》尚显得势单力薄。
如今,各阶段基础教育,已经捆绑在功利的战车上,愈行愈远,连本应自由无忌撒欢的幼儿阶段也不能幸免。面对环环紧扣的功利链条,人们生怕落下一步,哪怕是打个盹的时间。社会阶层固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向上的途径逼仄,焦虑的情绪蔓延到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孩子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
各种“禁令”或许能暂时给孩子松一下绑,可是荒诞的是,这些出于善意的规定往往会引发家长的恐慌,如最近一些地方都下达严格的禁奥令,奥数班停了,不少家长却在担忧失去这一选拔的硬指标,孩子升学会不会更依赖拼爹。家长的恐慌源于功利思想的浸染,也与教育、乃至其他方面优质资源的稀缺息息相关。为了让孩子在优质资源的争夺战中不至于落后,幼教小学化蔚然成风,素质教育的口号再响,骨子里依然流淌着应试教育的血液。
孩子想睡个好觉,却被应试教育时钟的滴答声“吵醒”;稚龄小儿疲于学习书写、计算、才艺,渐渐学会了功利进取,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赤子之心。笔者担心,从小忙于竞争、计算输赢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会不会太着急、太精于算计个人得失,乃至于宽容、纯净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稀缺品质。
由于看到了幼教小学化的弊端,《指南》旨在维护儿童权利,实质上也在荡涤功利的浑浊之风,保护国家将来的创新能力。其实,在德国、匈牙利等欧洲国家,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要求,都是明确无误的法律规定。《指南》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值得肯定。
不过,单靠一纸“指南”不能让功利的幼教不再迷失,回归理性与科学,必须出台相应的后续措施。应试教育前移催生了幼教小学化,因此纠正幼教小学化不能光盯着幼儿园,还得规范小学招生与低年级教学行为。此外,要加强理念的引导,引导家长正确开展幼儿家庭教育。只有改善教育环境,铲除含有“催熟剂”的土壤,才能保证孩子的童真、童趣不被扼杀,让幼教不再迷失。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4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