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之家_孕育妈妈最喜爱的网站
按历程查看->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国妈妈网 > 推荐阅读 > 正文
1岁孩子也遇成功焦灼症 莫把成功压到孩子身上
2012-09-29 16:14:22 来源:

1岁孩子也遇成功焦灼症 莫把成功压到孩子身上

  “两岁学会前后滚翻,3岁学会侧手翻,4岁上体校……16岁到18岁夺得亚运会冠军、世界冠军。”近日,一位前体操全国冠军为自己仅1岁大的女儿制订了这样一份夺冠计划。

  虽然这只是个特例,但从这位父亲身上,还是可以隐约看到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的那种怪病——“成功焦灼症”。

  观点碰撞:

  别把“成功”压到孩子身上

  父母对于子女,更多的应当是引导、鼓励,而不是包办孩子的未来,更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身边不少人常常感叹,“这辈子我想做什么是不可能了,只能看下一代了。”于是,孩子还未出生,以后要走的路就被设计好了。

  就说说我自己吧。我的母亲在年轻时很羡慕会弹钢琴的人,但由于外婆家条件不好,未能如愿。于是她在结婚时就跟我父亲约定,以后有孩子了,一定要让小孩学钢琴。我还记得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我送去少年宫学电子琴,结果,调皮的我还没上课就先把琴一屁股坐坏了。后来学了几个月,也没见一点儿进步。小小的我哭着闹着不肯再去学琴。几番尝试之后,父母只能放弃。为此母亲还黯然神伤过。没过多久,他们发现我对书法倒是特别着迷,看老师写字能站着看一个下午。最终,他们改变初衷,带我去学书法。这一学,就是十几年。中间也有过厌倦、疲劳,但一想到学书法是我自己选择的,而且是真的喜欢,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直到现在,我还很感激我的父母在我那么小的时候就能尊重我的选择,而不是逼着我去学一样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东西。要知道,兴趣往往是陪伴一个人一生的,也不是其他人能强加给你的。

  我想,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且鼓励他们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由选择、独立思考,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在很多人眼里,往往连亚军都意味着失败

  “冠军从娃娃抓起”,所费的努力与最终能站在领奖台上的可能性,未必就成正比。更残忍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往往连亚军都意味着失败。

  我们所谓的成功是什么?通俗的说法是“达成目标”。然而目标是由谁制定的?如果是别人为你定制的,并不是你的初衷,那么,这样的成功也是别人的——你只是为他(她)成功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赢”。赢得荣誉、金钱、爱情、地位、名利等符合公共认知标准的东西。然而有“赢”必有“输”,很多人因此失去了时间、青春、自由、健康,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摆脱不开这些狭隘的“成功”定义,我们不敢不为那些符合公共认知标准的利益打拼,因为我们害怕被人认为“没有能耐”或“不成功”。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也是按照世俗对所谓“成功”达成的共识沿路走来,好好读书,进好中学、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却从未想过,是不是有了这一切,就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在国外,如果问孩子长大想做什么,答案往往五花八门:做兽医,做志愿者,做服装设计师,做图书管理员……而我们身边孩子的回答,却不外乎医生、科学家、航天员等“体面”的工作。我们不敢不出人头地,我们不敢普通。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他的女儿在班里成绩不是最好的,却被选为“最受欢迎的同学”,为此他对女儿开玩笑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而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坐在路边鼓掌。”说得多好啊!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什么?舞蹈演员杨丽萍曾说,“我来世上,就是看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如果心一直被成功欲所占据,就没有能量再沉下来感受身边细小的幸福,就不能把点滴生活的快乐凝聚起来,传递给更多的人。

  原来生命,不只有一种成功。

  何不暂时放慢脚步,让孩子在恰当的年龄做合宜的事情

  早在基因遗传被发现之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父母所生的孩子和自己相似是如此天经地义的事情。那么,这些随先天而来的基因是不是决定了孩童们日后所走的道路也要遵循这样的因果关系?

  子承父业在古今中外均有众多的案例,成功与失败的比例暂且不论,有这种意识的父母总会在子女尚且年幼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提前准备。有着全国冠军爹妈的自然是极为少数的,仿佛那种先天遗传本身就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若不发挥实在暴殄天物。而没有此等优势的父母,则会极尽上下求索之能事,从而导致了诸如“赢在右脑”这类怎么看都不靠谱的天价补习班,也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如果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样的俗语只能出现在轻蔑的辱骂中,那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好愿景。无论出于何种心态,父母对子女那种胜过其他任何情感类型的关切本应无可厚非,但此种表现形式就一定要让他(她)变成自己期望其成为的样子吗?也许,当父母们冷静下来,深情地注视着子女天真的童颜,就会放弃这样一厢情愿的想法。何不暂时放慢脚步,让孩子在恰当的年龄做合宜的事情?牵着他们的手漫步在人生旅途上,这种爱的表达方式,恐怕要远胜于那些过分“高瞻远瞩”的关爱。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他们的未来世界里有家长的缩影,但并非是家长们的“复制品”

  从事幼教工作的我一直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他们的未来世界里有家长的缩影,但他们并非是家长们的“复制品”。这位冠军爸爸“女承父业”的想法可以理解,或许孩子身上真有父亲的遗传基因。但我想告诉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教育更是如此。违背教育规律办事,到头来必将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成。

  比如,为什么孩子要7岁上学?因为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孩子的机体到这个年纪入学最为适宜。为什么幼儿园小班孩子的学习活动的时间最多只能安排15分钟?这同样是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定的,因为小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这么多。

  孩子的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最欢乐的时期,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去剥夺这份快乐。幼年是孩子机体成长、语言敏感、社会性情感萌芽等身心发展最重要的时段。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就为孩子规划成长的轨迹,自己劳心劳力,最后不一定真有你想得到的回报。

  以个人经验来看,“2岁学会前后滚翻,3岁学会侧手翻”并不可取,因为孩子的机体远没有达到可以进行这些活动的能力。19-24个月的孩子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也不过是双脚能跳起、连续跑3-4米、双手举过头顶掷球等。25-30个月的孩子也只会后退、侧走和奔跑、双脚交替上下楼梯、迈过低矮的障碍物等。即使这位冠军爸爸的孩子可能比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天分,但运动能力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孩子机体的成熟度,揠苗助长的结果人人所知。

  我建议做父母的还是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多了解孩子发展的优势和兴趣点,适时加以指引。或许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哪怕你的孩子不一定成为体操奥运冠军,或许会成为其他方面的能手,比如出色的律师、导演、设计师等。而到孩子长大成人,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和你共同分享属于他(她)的成功,这不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乐意看到的吗?我想和这位爸爸说,孩子是你的希望,但并非是你的附属品,更不是你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没有真正成才的“成功”,并不是长远的成功

  伦敦奥运会之后,又有许多家长梦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运动健儿。为什么?因为在赛场上争金夺银、取得荣誉与辉煌、受到万众瞩目,无疑是一种人生的成功。

  人们为何会认为“成功”比“成才”更重要?有人说:“是我们的功利心太重了!”

  事实上,成才并不一定要你有多么高的学历,只要你有能力为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出力,就是成才。只要你肯于为实现梦想而踏踏实实努力奋斗,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在成才的道路上奔跑。

  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事,把握恰当的机遇,不“成功”也“成才”。没有真正“成才”的“成功”并不是长远的成功,总是会被摒弃和淘汰的。

  在生命的遇合中,强求规律、操控,都难免可笑

  人生是可以被计划的吗?米兰·昆德拉有一个表述:人生一次无意义。究其所指,人生茫茫,再相似的经历,也不尽相同。若是缺少反复品咂,人生只是单行道上的一次有来无还的旅程而已。

  这段话揭示了一点:在生命的遇合中,强求规律、操控,都难免可笑。计划赶不上变化,谁能预料自己的未来?若是为人生框限日程表,终不免落得一步错、步步错的结局。

  倒不是否定对人生的思考与判断,只是人之动念决断,往往关乎的是大方向。更多时候,服膺的可能是直觉。学文还是学理,去外企还是进国企,跳槽还是坚守,结婚还是单身,并不是捧着算盘精打细算出来的。退一步说,即便人生可以“计划”,初谙世事便能望见一路的历程,还有何精彩可言?

  “计划”背后的心理无非是将人生视作一场生意,巧心经营。可多少人在算计与被算计之间,徒然消耗了一生?

  名马轻裘,春风得意,自是长安少年心头的热望。但无常亦是人生常态,多少豪侠之气,临了成了“曾因醉酒鞭名马,唯恐多情误美人”的长吁短叹?握得越紧越徒然,松松手,退几步,或许能望见别样的海阔天空。

  人生还真不是致力功用就能心想事成。很多时候,苦闷庸常是生活的基调,任谁也无法逃脱。也只有明白人生晦暗的一面,方能抱定乐观,在任何时刻,都保有乐观精进的心态。

  笔者觉得,积极的态度绝不是按部就班,而是认准功不唐捐的至理。相信付出一定会换来回报,纵然未必是自己心心念念最想得到的,但这又何尝不是人生馈赠的一份惊喜呢?

  生活节奏已经够快,切莫给自己和身边人太多压力。只消努力、乐观,顺其自然也很可能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别忘了阿甘并不知道人生的巧克力盒里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仍旧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晃荡的青春”

  飞机上,邻座的波兰小伙儿刚刚参加完一场汉语比赛,要飞到石家庄看望他的朋友。

  这个小伙在德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这次代表德国参赛,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正好可以借机来中国旅行。我很好奇,“你不用工作吗?”他说他还没有固定工作,在德国打工挣点钱,然后就去周游世界。我问他多大了,他说28岁。

  一个28岁的波兰小伙儿,还可以如此自由自在地晃荡青春,着实让人艳羡。而在我们身边,28岁的小伙子往往着急恋爱结婚生子,着急买房买车,着急拼事业。我们的年轻人在焦虑,如果30岁还不能出人头地,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我好奇于波兰小伙儿的状态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很另类,他对我的问题很惊讶,他说他生活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都是这个状态。他问我,你难道没有出国旅行过吗?那你年轻时都做了些什么?

  和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我毕业后就开始按部就班地生活。一个28岁的中国小伙儿,如果还没有一份固定工作,还整天晃来晃去,那他一定是主流社会舆论里的另类。

  “主流“了,“正常”了,不能说不好,但很多年轻人还是渴望能拥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否则,不会一看到别人在“晃荡青春”就心生艳羡。年轻就该遵从内心的奔放和自由,就该按照内心的意愿和兴趣来生活。

  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晃荡青春”了,那一定是我们的创造力最自由奔放之时。

本文标题:1岁孩子也遇成功焦灼症 莫把成功压到孩子身上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37197.html

联系编辑: 雯雯    邮箱: wszsl321@126.com    QQ: 84029846   客服   友链: 84029846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