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海市质监部门表示,由于光明乳业在小小光明宝宝奶酪中违规添加含有乳矿物盐的食品添加剂,且未按规定向质监部门报告,已责令企业停止该产品的生产,将在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对企业存在的违法行为,依据相关法定程序进行查处。
对光明乳业来讲,这是其3个月内的第5次出现质量问题;对中国乳业来讲,此类的质量问题早已多如牛毛。中国乳业仿佛为渊驱鱼,将消费者拱手送给了进口奶粉。
客观地说,食品安全很难实现“零风险”,对特别容易出产品质量问题的乳业尤其如此,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企业和监管部门就必须做到“零容忍”,不能推卸责任、大事化小。中国乳业经历“三聚氰胺”重创后,始终未挽回声誉,而近期三元、光明等乳企又频频曝出质量丑闻,如果企业再摆出一副遮遮掩掩、知错不改的姿态,断然生产不出放心奶,也难以挽回中国乳业坠入冰窟的行业信誉。
遗憾的是,对乳业频繁不断的质量丑闻,涉事企业和监管部门的表现都差强人意,不外乎事故出现高调否认,证据确凿无奈承认,口上承诺却无切实行动,直到下次质量问题出现,重复这种套路。
就本次事故来说,质监部门当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光明乳业在去年和今年两度向质监部门提交的食品添加剂报告中,均没有告知将复配食品添加剂用于宝宝系列的产品,存在隐瞒相关事实的“不诚信行为”。而此前光明乳业还解释称,按照GB25192再制干酪国家标准,该产品中添加的乳矿物盐符合新资源标准,即便证据确凿后,光明乳业依然试图大事化小,称为防现有的包装盒让消费者误解,此款食品于全国范围内下架,将更换包装后于10月底重新上市。光明乳业没有告知将复配食品添加剂用于宝宝系列的产品,已属于“不诚信行为”,之后的解释和掩饰,更彰显其不知反思、反而试图逃避责任的嘴脸。
往前追溯,光明总裁郭本恒曾公开抱怨2011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达4553次之多,但无一被检出有问题,抱怨“这样抽检会抽死人”。然而,之后接连的质量丑闻却扇了郭本恒一个耳光,4553次的抽检,仍然没有监管出光明的诚信和良心,仍然挡不住光明乳业的问题产品。
3个多月以来,光明乳业已经连续出现5次问题,前后3次向公众道歉。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在这5次质量丑闻发生以后,光明乳业均在第一时间向消费者道歉,称将吸取教训加强管控。然而,光明乳业除对“优倍混入清洗液事件”对涉事人作出免职处分外,并未发布对其他4起事件的后续处理结果。换言之,那些引发质量丑闻的人、因素或制度,或许依然还存在。
近日来,光明乳业股价连续下跌,消费者也早已“用脚投票”,弃“明”投“洋”。在行业不振、质量丑闻不断的情况下,光明乳业乃至中国乳业都需扪心自问,企业的诚信和良心在哪里?消费者需要的放心奶在哪里?一句轻描淡写的道歉安抚不了消费者“受伤”的心,光明乳业理应深刻反思,严惩事故责任人、严查产品质量,惟此,方能要对得起‘光明’二字。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3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