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7月份了,孩子们期待的暑假也即将开始,家长们不用每天关注孩子的学习,也会稍稍感到放松。但是,今天(26日)由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的中文版《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却让家长的心情再次紧张。
《报告》显示,6-8月份,是溺水、道路交通事故等儿童伤害的高发期,而每年我国有5万名0-14岁的儿童因为伤害死亡。面对“偶发”的伤害,家长和社会能做些什么?
伤害是我国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
在朝阳区一家幼儿园内,预防儿童伤害的志愿者正拿着一个空药瓶帮小朋友们建立行为习惯。
志愿者:以后也不能闻,知道吗,小朋友。
小朋友:为什么不能闻?
志愿者:这里面是没有药,有药的话是不能闻的。有药就中毒了,不能闻、不能尝、不能摸,知道吗?以后就应该这样,妈妈说能吃的你再吃,妈妈说不能吃的你就不能吃。
“我先问再尝”是《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中针对“中毒”伤害,教给孩子们的一句口头语。不要小看这样的教育,因为它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建立将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现在,全球每天都有125个孩子因为疏忽和无知死于中毒。除中毒外,道路交通伤害、跌落、溺水、和烧烫伤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伤害类型。在我国,伤害是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而且近五年来比例有所上升。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介绍,伤害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儿童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梁晓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伤害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因伤害死亡人数约为70至75万人,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是伤害的主要受累人群。在中国,伤害是0-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每年有近50,000名0-14岁儿童因伤害死亡。有数以千计的受伤儿童就医,而且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
情景化教育更利于儿童行为习惯养成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的监测,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来,我国的儿童伤害死亡率稳中有降,但其中,伤害死亡所占的比例却有所上升。预防伤害成为了保护儿童的头等大事。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认为,伤害的发生是因为意外,但是任何意外都是可以预防的,如果我们对儿童伤害展开及时的预防,那么每天至少可以挽救1000名儿童的生命,减少大约50%的伤害。而预防的重要手段,就是行为教育。
崔民彦:这些因伤害而死亡的儿童都是不应该的。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的预防方法,而在教育上,我们注重的是儿童行为导向的教育。对于幼儿,行为的养成已经被很多科学的数据证明是有效的。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妈妈妈妈怎么办?”
“小老鼠别害怕,千万不要跳下来,妈妈,妈妈就来了。”
“妈妈怎么还不来?老鼠弟弟要跳下来。”
“老鼠弟弟太顽皮,高高的地方太危险,千万不能往下跳,要把妈妈紧紧抱,紧紧抱。”
崔民彦介绍说,这种情景化的行为教育更利于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这样的意识正是现在很多家长所欠缺的。
针对不同的伤害类型,《报告》中都有不同的行为教育用语,比如预防道路交通伤害,儿童要记住的是“汽车后面我不玩”,预防跌落,孩子需要形成意识的是“我不是小鸟,我不会飞翔”。《报告》认为,只有尽早的对孩子建立日常行为导向,才能更好的预防伤害,因为没有“偶然”的事故,只有可预防的伤害。
本文标题:儿童伤害报告发布 伤害成我国儿童死亡首因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