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之家_孕育妈妈最喜爱的网站
按历程查看->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国妈妈网 > 推荐阅读 > 正文
海外乳企强取豪夺 国内企业启动市场保卫战
2012-06-07 18:36:24 来源:

  近年来,海外乳企来势汹汹,围绕中国奶粉市场的竞争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性早熟”、三聚氰胺等事件出自个别国内乳企,聪明的海外乳品企业抓住“机遇”,大做文章,对中国市场“强取豪夺”,目前,已使中国一线市场成为国内乳企的重灾地。对此,清醒的中国人着急得是人家该出手时都出手了,国内乳企该怎样还击?那些雄心勃勃的支柱企业会有什么动作吗?他们最终能让中国的孩子骄傲地喝上中国的奶粉吗?

  “拿来”进口奶源海外并购“补充”奶源支持

  目前,面对国内高端奶粉市场海外品牌的攻势越来越强,为顺应市场选择,“强调自身产品的安全性”,一些国内乳企纷纷开始寻求海外优质奶源“为我所用”,已逐步进入高端奶粉市场。

  据著名品牌专家、国家乳品中心首席战略专家冯启介绍:“目前澳优、光明、施恩、雅士利、圣元、娃哈哈等都在选用进口的奶源。”去年5月,娃哈哈推出爱迪生婴幼儿配方奶粉,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表示该奶粉为娃哈哈委托荷兰奶粉公司贴牌加工而成;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声称其近期推出的纯进口优博婴幼儿奶粉,所用原奶来自欧盟纯净牧场。

  然而围绕“拿来”的洋奶粉争议也多。2009年广州施恩公司就曾因在国内组装进口奶粉原料冒充原装进口的行为身陷“洋奶源门”和“洋身份门”。2011年,澳优乳业也被卷入这场质疑中,质疑中心是澳优奶粉是否为正宗的“洋身份”。

  为了证明身份、确凿自己“进口奶粉”是名副其实,一些企业又纷纷并购海外乳企,或在国外直接加工。2011年3月,澳优乳业公司高层对外宣布,已出资1600万欧元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从而成为这家有着110多年历史乳企的控股股东,澳优此举成为我国乳品企业首次对海外奶粉企业收购第一案。面对消费者对澳优“洋奶粉”真伪的质疑,澳优乳业执行董事颜卫彬理直气壮:“澳优每一克奶粉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谈到此举给企业带来的益处,澳优乳业CEO陈远荣称,“并购后,澳优乳业不仅拥有稳定的欧洲优质奶源和生产基地,也将全面嫁接海普诺凯的牧场、奶源、研发等技术经验,进一步提升运营能力。”同时澳优乳业董事局主席伍跃时也表示,此举也是“澳优乳业国际化战略重要的一步。”

  2010年,光明乳业也并购了新西兰的SynlaitMilk公司,后者是当地高附加值奶粉供应商之一。

  支柱乳企加大投入自建奶源确保产品质量

  为了从源头杜绝质量安全问题,国内乳企纷纷从源头下手严加把关,在奶源建设上出手阔绰,“大手笔”频频。据了解,仅2007年到2010年的3年时间里,伊利集团就投资了60亿元用于奶源建设。随着消费者对牛奶品质要求的日益提升,伊利率先提出发展“现代化奶站+个体牧场+养殖小区+牧场园区”的奶源基地建设新模式,这意味着伊利奶粉产品线实现了奶源采集全过程无菌生产的“绿色通道”。近日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钮立平宣布:“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用于奶源基地建设,规划每一个工厂都配备一个奶源基地”;蒙牛2011年年中报告也显示:“本集团年内在奶源支持及建设方面的投入约人民币7-9亿元,用于参股大型牧场及投资建设现代化牧场设备等多种途径,”并透露“计划未来5年投入33亿元用于奶源建设。”

  频发的乳品质量安全事故皆与奶源脱离不开干系,乳企是否拥有规模化、现代化、高品质的绿色奶牛养殖基地,不仅意味着企业形象与品质的确立,也必然成为消费者信任天枰上的砝码。

  自2010年起,蒙牛投资7.5亿在宁夏银川设立分厂,2011年9月伊利集团实现了与河南济源的正式签约,由伊利独资建设一个占地500亩项目,其中一期项目投资5亿元,建设年加工鲜奶生产线18.9万吨。

  伊利集团对奶粉产品的充氮包装技术,是国际领先的使用惰性气体解决保质期问题的先进技术。该技术可确保在整个保质期过程中,氮气对营养素包括脂肪起到非常稳定的保护作用,且营养元素新鲜不流失。“这些投入都是很大的”,伊利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重大的投入,对产品质量的保障效果非常明显,这一点是国内生产企业很少能做到的。”2011年,伊利集团又计划为奶源基地建设再投入14亿元。

  近两年来,伊利婴幼儿奶粉凭借其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覆盖,始终保持着140%的增长率。伊利集团总裁潘刚说:“实践证明,消费者越来越信任我们的品牌,我们有信心超越洋品牌。”

  打造绿色产业链真正实现集约化发展

  影响中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隐患,就是中国乳业粗放式发展过程中的恶意竞争。很多大型乳企的早期发展,依仗的也是激烈的价格战。“过度的价格战不仅会造成企业之间利益受损,同时也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埋下食品安全的隐患。这种发展方式势必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如是说。

  “实现粗放式生产方式到集约式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中国乳企未来的主要方向。”宋亮建议国内乳企“要踏实下来,从品质开始,踏踏实实做好高质量产品,首先就是要推动绿色产业链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的升级。”

  据宋亮介绍,集约化发展体现在养殖环节,即是通过技术养殖奶牛提高单产;体现在乳制品加工环节,即是改变工艺,生产出更合格、安全的产品;体现在销售环节,则是加快冷链运输建设。这整个过程,就是绿色产业链的建设。

  多年前,伊利集团在世界达沃斯论坛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绿色领导力”,以领军企业的身份向整个行业全面延伸“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与绿色发展”的观点与理念,确立绿色标准,生产绿色产品。龙头企业以身作则倡导绿色生产,对整个行业来说都起到了典范作用。2010年,借助颇受全球环保领域关注的“绿色产业链”战略构想和上海世博会对于品牌影响力的大幅拉动,伊利品牌价值逼近300亿,继续稳坐行业第一。据伊利负责人介绍,目前伊利所建立的奶源基地新模式,对奶牛的管理执行分散饲养、集中挤奶标准。奶农可以集中在伊利园区,采用自动化的挤奶设备挤奶,能够在挤奶后马上对原奶进行降温,并用专用奶车送到工厂,从而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并很好地保持了牛奶的新鲜度。

  为了确保企业绿色发展,伊利积极引进高科技设备设施。伊利所拥有的全国领先的膜过滤冷除菌技术,能在低温条件下滤掉微生物,同时保证牛奶营养成分不被破坏,从而在营养和安全两个层面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伊利引入的国际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控制到了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检测,从根本上杜绝了不合格产品的出现,真正实现“质量零缺陷”。

  据伊利负责人介绍,伊利的每个奶罐都实现了GPS追踪。在检查环节,伊利的17项掺假检验比国际上的标准还要高。而为了确保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伊利集团先后投资数亿元,引进国外先进的产品自动化灌装、包装生产线,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宋亮指出:“某些企业在对生产环节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忽视了流通环节,导致乳制品在常温、暴晒环境下容易变质、泄漏,而重点推进流通环节的冷链运输则需要不小花费。”为了保证这个环节,伊利在这方面一向不惜成本,对于承运商有着特别严格的管理规定和考核标准。

  据伊利负责人介绍,伊利集团拥有国内乳品行业最完整、最丰富的产品线,具备海洋运输、铁路集装箱、冰保车、机保车、集装箱五定班列运输、公路运输、铁海联运、公海联运以及行包发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可以确保乳制品在最短时间内新鲜安全的送到消费者手中。力求在乳业链条的上、中、下游构建起一条绿色生态循环链,是伊利探索中国乳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十月中旬,IDF(国际乳品联合会)世界乳业峰会在意大利帕尔马隆重召开,在这场素有“世界乳业奥运会”之称的盛会上,作为大会受邀企业,蒙牛凭借着“绿色产业链”的建构,一举赢得“IDF乳品创新奖”及“最佳环境可持续发展奖”两项大奖。蒙牛能代表中国在此次峰会上成功折桂,再次验证了中国乳业的实力。

本文标题:海外乳企强取豪夺 国内企业启动市场保卫战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859.html

联系编辑: 雯雯    邮箱: wszsl321@126.com    QQ: 84029846   客服   友链: 84029846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