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楼一层导医咨询台前异常忙碌,带着患儿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听到患儿家长对不同科室地点的问询,导医人员热情解答。(亲贝网配图)
北京儿童医院(微博)门诊咨询台。
早上6时半,57岁的导医员李秀敏和另外两位同事换好浅蓝色的护士服,站在咨询台前,夹杂着各种口音的问题扑面而来。正值暑期,门诊大厅里,来自天南海北的患儿和家长摩肩接踵。
此时,站在医患第一线的她们,既是活地图,又是出气筒,既是医生出诊的数据库,也是科普宣传员。她们,一站一天,嘴巴不停。
角色一:活地图
“营养科在哪?”“您上二层。”
“去哪做CT?”“前面下楼,地下一层。”
“我要去特需门诊。”“这边电梯上6层。”
“预约挂号在哪取号?”“您从这儿往后走,预约中心。”
8时15分到16分,记者掐了下表,一分钟之内,三位导医员共接待了23位患儿家长。她们就像医院的活地图,问不倒,就连各科医生的名字和出诊时间,她们都能倒背如流--如果临时再去查出诊表,效率就会低不少。
李秀敏在咨询台已经工作了七八年,站在旁边的袁秀芳年头更长,十多年了,两位老大姐都是医院返聘的老护士。“平时咨询台就我们两个,现在是暑期高峰,又给我们加了一个人,上午还有两名志愿者,不然就我们两张嘴真忙不过来。”李大姐哑着嗓子,可台子里晾的一杯水还是满满的。
角色二:分诊员
“孩子没来,想先咨询一下,神经科难挂吗?我儿子夜里总惊醒。”“孩子多大?”“5个月。”“睡觉出汗么?”“出。”“一直在补钙么?”“从来没补过。”李秀敏肯定地说:“你不用挂神经科了,先到保健中心给孩子测测缺不缺钙,孩子出生后15天就要开始补钙,一直补到一岁半。”
上午8时半,站了两个小时的记者已经感觉腰腿有点酸胀,可李秀敏却没显出半点疲惫。此时,她的角色成了分诊员。“这其实不是我的分内工作,但患者问过来了,知道的我一定会告诉他。”
“孩子后背有点斜。”“您挂骨科看看。”“骨科今天有吗?”“每天都有,但今天的号已经没了,您明儿早点过来,6时半开始挂号,或者打114预约。”咨询台前,人一下子多起来,人声鼎沸,袁秀芳提高了嗓门,时不时用手抚抚喉咙。咽炎,是导医员的职业病。
角色三:出气筒
上午9时半,咨询台来了一位没挂上号的患儿父亲。“我们是从外地来的,没挂上神内科,有什么办法能两三天内看上吗?”“神内患者确实多。”“我们是几千公里赶来的!”家长有点急,声调不由自主地高了。“我理解您着急,但您看见了,来这儿看病的至少一半跟您一样,都是大老远来的。您试试114电话预约,如果约的时间靠后,您先回家,到了时间再来。”
患儿父亲一听,急火攻心,出言不逊。周围有患儿家长听不下去了:“你怎么这么说话啊?”导医员不急不恼,温和依旧:“您看,要不这么着……”
受累,还要受气,“更难听的话我们都听过,没事儿。”
一个11个月大的孩子输液时头皮扎针的地方起了一个小包,护士随口说了句;“抱着孩子怎么不经心点儿?”孩子爷爷不干了,找到咨询台。
李秀敏第一句话就是:“老大哥,如果护士真说了这句话,把责任都推给您了,我都不爱听。”孩子爷爷连连点头:“可不是嘛!”“我先给您道个歉,您别着急,我找个护士赶紧给孩子热敷一下,这是静脉渗出,没大事,保证4个小时消肿。”
“老大哥”的脸色缓和下来,“我给您留下我手机号和名字,有事随时找我。”下午,李秀敏打了个电话追访,孩子已经没事了。“态度诚恳,以心换心,这是我们让家长消气的窍门。”
下午4时,距离下班还有半小时,咨询台前,仍然人来人往……
本文标题:一分钟接待23位患儿家长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