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妈妈甘清燕带着9岁儿子斌斌移民到美国纽约。每天,她都照例在儿子放学回家前把浴缸里放满水,准备帮孩子洗澡。可是有一天,儿子突然对她说,再也不要妈妈帮他洗澡了,因为学校生理老师说,男孩子的隐私不能让母亲看到。更令甘清燕惊讶的是,不满10岁的儿子已经掌握了人体发育、女人怀孕分娩等知识,而且还能谈论“生命的可贵和男女友爱的重要性”。为此,她受邀和其他家长一起到儿子的学校旁听了一节性教育课。
儿子15岁的时候,纽约教育部门要求公立高中向学生免费发放避孕套,甘清燕感到很不理解,去学校讨说法。结果,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劝导她说:“我接触过很多华裔家长,你们对孩子的管教太严厉了,一味的性禁锢是愚昧而危险的。你们中国不是有句成语说"防患于未然"吗?避孕套本身并不会使学生的性活动增加,但可以有效减少少女怀孕和性传播疾病。”
甘清燕还是担心儿子在如此性教育之下发生“早恋”而影响学习。她试探性地问儿子有没有女朋友,儿子却说:“我会等到上大学后再找个聪明而性感的女同学做我的恋人,为了我生命中注定会出现的她,我现在努力学习,不沾女色,确保两年后考上美国一流大学!”甘清燕这才感到:“儿子比我想象的要成熟得多。”
美国的性教育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联邦政府推行校园性教育始于上世纪初。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中性病流行,有人提出,在学校普及性教育应能有效减少成人性病的发生。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各种性教育教材出版,相关教师培训也随之展开。1968年,纽约大学获准开设性教育教师研究生课程。
在美国性解放运动如火如荼的60和70年代,反对性教育的保守派呼声也在加强,性教育逐渐成为政党政治斗争的一个议题。80年代,艾滋病阴云乍现,性教育支持者话语权提升,直到90年代末,美国所有州都通过法律,要求必须在学校进行防艾教育。谈防艾免不了涉及性教育,于是,1996年,宗教保守人士推动联邦政府拨出数千万美元用于“禁欲”教育,即在性教育当中只教导或重点教导“不要发生性行为”。与此相对的一种性教育观点是,不教导或不强调“禁欲”,而包括避孕教育。
目前,美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性教育已非常普及,就性教育内容的争议点主要在于应当强调“禁欲”还是安全性行为,但这样的分歧多少显得有些不对等,因为前者更多来自信仰、习俗甚至成见,而后者更希望推动的是在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这一基础上发展的性教育。
统计数据表明,欧美国家青少年“性开放”程度很高。世界卫生组织和欧洲几家机构2006年联合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涉及的26个欧洲国家中,爱尔兰青少年初次性行为发生的平均年龄最小,为15.7岁,此项指标最高的斯洛伐克为18岁。该报告同时指出,“向年轻人传播准确、科学的关于避免(性传播)疾病和意外怀孕的信息,能促使他们知情地做出选择并保护自己的健康,但这不会使初次性行为提前。”
事实上,致力于性与生殖健康研究和教育的美国古特马赫研究院今年2月的一份报告显示,从1995年到2006至2008年间,美国15-17岁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从38%降至28%,18-19岁青少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从68%降为60%。同时,15-19岁青少年女性怀孕比例也在下降,从1990年的每1000人中117例降为2005年的70例。报告指出,这主要归功于采取一种或多种避孕措施的青少年有了显著增加。
由于联邦和各州政策,2006年到2008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美国青少年接受了只强调“婚前禁欲”的教育,在1995年时,这一比例仅为8%到9%。然而,调查者指出,至今没有证据表明,包含“禁欲”指导的性教育延后了青少年初次性行为,且接受这类性教育的性活跃青少年中很多人延迟初次采取避孕,反而增加了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上一页12下一页
本文标题:欧美性教育:不“谈性色变”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