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刚过,专家特诊就已经全部挂满。
压力大 信任度低 儿科医生hold不住
深入了解这些白衣天使的工作压力,
或许有助于看清医患关系紧张症结所在
“看个急诊成慢诊”、“挂号排队要几个小时,医生问诊只花三五分钟”、“一些医生态度很不好”、“小病都要往大医院去”……在昨日本报报道《小病求诊多舍近求远逾八成输液有抗生素》中,本报记者通过体验调查,客观呈现了目前深圳儿童就医存在的事实。
在这些事实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问题?而直接面对这些患者的医务人员工作状况又如何呢?昨日,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医生和工作人员面对面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承受的压力以及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的无奈。管窥这些白衣天使的现实生活和工作状态,或许有助于我们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客观看待由“八毛门”引发的医患关系纠结的讨论。
-医生压力
门诊医生连轴转 一天最多要看八九十名患者
患者挂号看病难,对于接诊的医生来说更是一个体力和精神上的挑战。“每天任何时候急诊科排队候诊的患者都有近100人,高峰期有100—200人,而能排出来的坐诊医生只有4个,一个医生一个小时看10个患者,4个医生一个小时也只能看40个人,这就意味着在急诊科看病,至少得候诊2个小时以上。”急诊科主任付丹说,这样一来急诊也变成了慢诊,“有时候甚至比在普通门诊候诊时间还要长,而接诊的医生一坐下来就是七八个小时,有的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付丹说,而进入急诊科60%的病人的病在社康医院或其他综合医院是可以解决的。
普通门诊的医生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呼吸内科主任刘灿霞告诉记者,该科室每天值班的医生有25人,每天上班的时间是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半到5点半,门诊病人达到2000人,“医生少的每天看五六十名患者,多的要看八九十人,”刘灿霞说,“大部分医生为了多看一些病人,中午经常会看到1点钟,有时候下班了还有要加号的。”而有的专科门诊,比如内分泌科等,由于医生较少,每个医生的门诊量在高峰期要超过100人,“他们连中午休息的时间也没有,就是叫个盒饭或者自己带个便当,吃完之后马上就要看病。”
门诊医生连轴转,住院科室的医生也没有休息日。“PICU(儿科重症监护室)只有3个住院医师,一个住院总医师加上一个主任和副主任,但是,PICU有15张病床,每天基本上会保持10个左右床位住上。”儿科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杨卫国说,“几个住院医师是24小时轮流值班,基本上没有休息日。”
深圳市儿童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医院日均门急诊量达到4038人次,从4月开始,日均门诊量4400人次,最高日门诊量5500人次,月门诊量突破14.2万人次,创下了医院建院以来的最高纪录,也已经远远超过医院接诊能力极限。由于医院医生数量有限,大量患者的涌入,造成候诊时间延长。该负责人介绍,该院普通内科门诊高峰时段候诊时间长达6小时,急诊也要4—5小时。同时,门急诊医生由于长期加班,得不到调整休息,身心疲惫,多名一线医生病倒,有的医生带病坚持在岗位上。付丹告诉记者,急诊科的医生都是有10多年临床经验的35岁左右的医生,“其中有一个刚30岁出头的医生就患了高血压和心脏病,自己都快要被我们急救了。”
住院“一床”难求 家属常有过激行为
疾病高峰期,到儿童医院住院很难等。记者了解到,该院目前的床位数有600张,年手术量近9000例,“医院日门诊量已超过当初设计能力的近2倍,而医院长期每天要住近700名病人,以前高峰期择期手术也需要预约等候3个月以上,现在经过流程改造手术排期短了,但还是难。”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付丹介绍,病情严重的患儿一般会先到急诊科治疗,在急诊科留观室打针进行留观,到了第二天急诊科再根据病情,先安排留观室的患儿住院。而病情稳定的患儿则不能安排住院,只能继续待在留观室或是到其他医院住院,“有些患儿家长要求医院加床,但是医院已经动用了所有资源,将单人间改为双人间。”
据悉,医院目前慢性病人较多,他们的住院周期长。“内科5个病区一天出院的人不到10个,而等待住院的内科病人可能有三四十人,也是病床供需关系十分紧张的原因之一。”付丹说,现在医生查房都会配备一个保安全程保护,因为医生去查房的时候,患者家属就会立即围拢过来,要求安排床位,没有床位的话还会对医生动粗,“就经常会出现一些摔病历、拍桌子、辱骂医生等过激行为。”
对医生不信任 医患多半“沟而不通”
送进PICU的患者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尤其是病情加重的时候,“虽然送进PICU时,医生都会跟家属讲清楚患者的情况,以及会出现哪些问题等,大部分家长还是能理解,但还是有部分家属不接受,责怪医生没有尽力治疗或者医生出了错。”杨卫国说。
PICU最近收治了一名噬血细胞综合症患者,该病是肿瘤之前的一种病,而引起疾病的原因是由于感冒。“送进PICU的时候,患者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后来病情出现了恶化,当时患者家属就一直说是我们治疗失误。”杨卫国说,为解释孩子的病情和治疗情况,患者的主治医生和主任等人花了一个上午时间与家属进行沟通,“不管怎么解释,家长都不理解,还好病人经过治疗,各项指标最后都恢复正常。”
家长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是医院每个儿科医生都颇有感触的。刘灿霞被称为是儿童医院呼吸内科的金牌医生,她告诉记者,在她出专科门诊的日子,大部分患者家属对她有所了解,是冲着她的口碑过来就诊的,所以信任度非常高。但是,如果是临时出诊,有的患者家属由于对她不了解,在给患者看病或者开药的时候,就会一个情况要问好几遍,有的病人不信任医生还会同时挂几个医生的号。“有一个患儿来看病,我检查之后觉得是肺炎,就要家长带着去拍个片,结果这个家长立即从包里拿出在南山医院拍过的片子,说是肺炎。”刘灿霞说,有的需要做检查的但病人却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做,“看到患者对医生的种种质疑和不理解,觉得真是不好受。”
急诊科护士长曾细秋也表示,与患者进行沟通,多半是“沟而不通”的,“有的时候病人先入为主,觉得医生操作失误、态度不好,急诊科医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定得强,有些医生压力太大坚持不下去,也只能休个病假调整身心状态。”
杨卫国说,现在家长的想法越来越多,孩子病情出现变化,首先不会先去配合医生治疗,而是质疑医生是不是没有进行好的治疗。而导致医患之间信任度低的重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社会的信任度低,“医患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沟通和交流不畅,加上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如果整个社会的互信提高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也会相应提高。”在他看来,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不会高过30%。
上一页12下一页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