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之家_孕育妈妈最喜爱的网站
按历程查看->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国妈妈网 > 推荐阅读 > 正文
学前娃缘何背起大书包 幼童教材怪象调查
2012-06-22 20:07:50 来源:

学前娃缘何背起“大书包”——“幼童教材”怪象调查

  [核心提示]

  截至2010年底,我省共有幼儿园4352所,在园幼儿60多万人。采访中发现,学前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相当普遍,与之关联的“幼童教材”在利益驱动下演化成一种逐利行为。为此,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制度创新来协调政府、市场、学前教育机构及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以此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科学性。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我国目前儿童教育的唯一监管标准。但是,由于《纲要》并未列明幼教课程和教材的细则标准,造成了幼教市场的监管真空。

  A 背离的不仅是游戏

  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游戏。可5岁的小朋友刘畅,去年在幼儿园一个学期使用过的教材有两套。一套是《幼儿多元能力探索课程》共有6本,有《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社会》和《生活与健康》;另一套是《东方之星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共四盒。

  采访发现,各地的幼儿园学前教育中“小学化”倾向相当普遍。如拼音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家虽用不同的幼儿教材,可这原本应该是小学阶段才要学习的课程。

  在大同市城区一家幼儿园的一张教材配套试卷中,记者看到这样的题目,“认读以下的生字并组词:刁、习、刀、刃、句、勺、匀、勾、匆、勿”,这些眼花缭乱的汉字连大人都看着眼晕,肯定超出了幼儿应该学习的范围。同时,该幼儿园使用的课本已经开始让孩子学习汉字笔画顺序。而当地另一家私立幼儿园竟选用“国学教材”的《中庸》《论语》,该园老师向家长承诺:“从小班开始进行国学启蒙,从背《弟子规》《三字经》教起,中班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讲讲《论语》《中庸》了,到大班毕业能有小学二年级的基础。”

  B 家长诉求扭曲课堂

  “幼童教材”如此泛滥,直接利益相关者当然是孩子家长。采访中,绝大多数家长会这样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要像上小学、上中学一样,背上书包,上课、听课,发几本教材,才显得正规,才能学到东西,才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总是认为,教师就应当根据一定的教材,教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对得住家长所付出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家长往往认为幼儿园有了正规的教材,才能担负教育的重任。

  冯洁琪,一位师范毕业从业3年的幼师,她的求职经历从侧面反映出绝大多数家长的“利益诉求”:她原本毕业就被聘在一所民办幼儿园任教,因“游戏多、功课少”,引起家长们不满,生源渐失,导致“园里工资低、福利差”,于是决定辞职转投他家。冯洁琪说话时有些无奈,“都是民办的,这里除了有与小学教育无甚差异的学前班外,还开设了接收4岁孩子的早教班,以教孩子们读写拼音、认字、朗读、计算为主,班上的孩子从刚开始的不足十人,到现在一个班里40个孩子。家长希望什么样,你不这么做,就没生源,学校哪来的钱给你发工资搞福利。”

  C 利益催生市场热情

  采访中,省城市民金照鸿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幼儿园向4岁的女儿收了500多元的书费。老师说书费是按两部分收的,一块是教育局规定必须买的语言、计算等教材,大约150多元。剩下的是园里自己组织的一套思维训练课程,教材费360元,说是自愿购买。幼儿园的老师跟家长说,这套思维培训教材是他们与北京某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定制的,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之所以费用高,除了因为是定制的专门教材外,北京的老师每星期还会来太原做三次指导,书费里包括了培训费。

  学前教育因其非义务性,近年来,一些幼儿园、托儿所不时会迸发出一股股抢占市场的“热情”。

  这样的“热情”激活了相当一批为幼儿园提供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咨询与指导、教材教具和课程资源等为手段,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的幼教服务机构。这些幼教服务机构通过成立研发团队,围绕家长需求和幼儿园课程需要,进行各种教材、教具的研发与生产。为了更好的推销,这些早教服务机构编写的“教材”,通常会打上诸如“省编”“课题实验成果”的标签,或以心智培优等耀眼的名目进行促销发行。

  同时,由于这类幼教服务机构可以生产和提供绝大多数幼儿园难以提供的更加丰富多样、灵活便利的学前教育服务,如艺术教育、英语教育等,促使家长们愿意为之多掏腰包,因此招来各种以提供学前教育产品和项目开发为目标的部门与人员的市场嵌入,其中一个重要的利益来源和利益空间就是“幼童教材”的编发与使用。

  D 互利链条瓜分蛋糕

  一些幼儿园为了招徕和吸引更多生源,纷纷引进各种“教材”,打出各种广告宣传的招牌。更有甚者,一些幼儿园还与早教服务机构、图书出版和发行单位,形成一种“利益联合体”,进行所谓“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课程交易”。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人员也不甘寂寞,与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及出版社结成利益链条,从“教材”的发行和推销中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蛋糕”。

  在省城三营盘附近一家大型图书市场,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各种学前教材,几乎所有先前在幼儿园看到的教材这里都可以买到。记者自称想为幼儿园采购教材,一位店员介绍,各地很多幼儿园都是从他这里进教材。他举例说,《多元阳光课程》教材在吕梁、临汾的幼儿园选用比较多。名气比较大的北师大的教材,一般公立幼儿园选择的多些,价格也比较贵,只能打六八折。县里很多幼儿园或者民办幼儿园会选购更便宜的教材,只要量多,一本3.5元,九毛钱就能提走。店员说:“其他家没有这个折扣!有新出的版本,折扣也还可以。你再选选,谁家不用两三套教材。”每一种教材几乎都有自己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几个相应的教学模式,如有的以单科教学为主,有的以主题教育为主,还有的以单元活动为主。教育理念上,有的号称多元智能,也有的自称根据奥尔夫教学法编写,更畅销的是采用蒙氏教学法的教材。再配上2012版等年代的差别,想从这里挑出适合孩子们的教材还真是“奥妙”多多。

  E 政府投入才是良方

  “政府这些年来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和关注不够,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主导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缺乏有效监管,因此出现这样的怪象,问题也显而易见。”省城一家知名幼儿园负责人措辞谨慎不愿具名。记者在他提供的一份材料里,看到三点清晰的治“怪”思路。

  首先,政府应明确制定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提供的准入条件与专业标准,保证这些组织所提供的学前教育服务产品的科学性。

  其次,建立由政府评审、专家实名等多维推荐遴选机制,并在引入公众监督与实施问责制度的前提下,把教材遴选置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框架之中。

  第三,扩大社会公众特别是幼儿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管理的权利空间,包括对幼儿园课程开设、教材遴选和使用等方面的知情权、选择权、表决权和监督权。

  据悉,我省省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每年只有50万元,70.3%的幼儿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园所的正常运转。“学前教育本质上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不仅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奠基价值,而且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效的收益和补偿功能,政府应当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学前教育的性质与重要地位,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这是破解幼教怪象的治本之策。”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翁小绵这样认为。(压题照片 刘永威摄)

  切莫误人子弟

  “幼童教材”在利益的作祟下,生出怪象多多。各种粗制滥造的“课本”,由于普遍缺乏科学依据和基本规范,往往使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根基不实”;超前过早的知识呈现和填鸭式的灌输,会动摇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及对未知的探究兴趣;纷乱杂陈的教材也许会让孩子在心智渐进和发展上产生一定的信息“抵触”。如此怪象,还会扭曲教育的方向,也造成许许多多家长对孩子教育正规与否和质量高低的误判。

  怪象凸显的是学前教育市场化造成的利益扭曲,是对幼儿教育规律与功能的违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应在教育利益关系上进行有效协调外,还应加强教育政策宣传和价值导向,引导幼儿园、家长以及社会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功能观、目的观、课程观、质量观,避免从单纯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出发的短视行为与功利行为,促使学前教育真正回归到促进孩子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本文标题:学前娃缘何背起大书包 幼童教材怪象调查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7144.html

联系编辑: 雯雯    邮箱: wszsl321@126.com    QQ: 84029846   客服   友链: 84029846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