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搬到浮山后已经两个多月了,由于医疗设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利,每天看病的人比以前增加了近6成,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今天的《走基层在一起》,记者带你走进妇女儿童医院的儿童内科门诊,体验医务人员一天的辛苦付出。
记者在早晨七点来到医院时,还没到挂号时间,可儿童门诊的挂号窗口前早已排起了长队,每个窗口前有20多个,并且越排越多。内科是整个医院患者最多的一个门诊,许多人不到六点就来排队了。八点医生一上班,大厅就变得嘈杂起来,连电视屏幕上的叫号都听不清楚,于是护士们开始疏导人群。
陈晓燕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门诊部护师
(持到号的家长,注意看着电视屏幕,由各个诊室的医生叫号看病。)
护师陈晓燕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十年了,对她来说,这种场面已经是家常便饭。她每天都要拿着扩音器喊号,生怕有些病人错过叫号,天天喊叫经常导致嗓子都哑了。
陈晓燕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门诊部护师
(儿童孩子来看病吧,一个孩子身边就有四五个家长陪着,现在一个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很宝贵,很珍贵,我们每一个医护工作者,要叫人家长看好病,而且要让人满意。)
医师孙广荣是儿童呼吸道方面的专家,现在正值季节变换,哮喘、肺炎、慢性咳嗽的病人明显增多,门诊量比以往多了50%,不到十平方米的诊室里挤满了人。从上班坐下来一直到中午,他就没起过身,没喝过水,没上过厕所。
孙广荣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你像我这些病人,大部分五点、六点就过来排队挂号,每个人的平均等候时候就是四到五个小时,你感觉上个厕所、喝点水也就十分钟、八分钟,但是对他们来说,等一分钟都感觉很漫长,所以我们也是希望尽量地减少非工作时间,把病人尽快尽早地看走。)
孙广荣今天限挂的60个号早已满了,在就诊过程中,一名患儿家长焦急地挤了进来,她今天没挂上孙广荣的号,可是看到儿子咳嗽得厉害,她心急如焚。
(市民朱女士:他在咳嗽,你听听,我需要买什么药?孙医师:看病吧,绝对不能糊弄,我糊弄了,就没有这么多病人了,我要看,就得认真仔细地看。我确实没有力气看了。市民:那就得星期五了。还得等两天,那样孩子等不及。孙医师:我这不跟你讲了嘛。找护士找呼吸道科其他的大夫。)
记者看到,儿童医院内科共有12个呼吸道门诊,除了孙广荣,其他大夫那儿也有很多病人,但是没有这边扎堆。医务科的刘敬东介绍说,市民看病习惯挂专家号,有名气的专家挂号更紧张,因此便造成专家门诊的压力最大。
刘敬东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医务科副主任
(大部分人都觉得上午来,有好的专家,好的大夫,都可以很快地使疾病得到很好地治疗。期望就是就诊的病人自己转换观念,并不是说看一个普通的门诊就得不到好的治疗。)
付秋鹏记者
(现在是下午的一点多钟,在内科呼吸道门诊里,还有十多个病号在这儿等待看病,而门诊的孙医师到现在还没有吃午饭。)
一直到下午两点钟,孙广荣才把自己的60个病号看完。孙广荣记得,他看病的最高纪录是一天80个,从上午八点一直到下午四点。孙广荣说,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规定,医生每小时看的病人不超过六个,六小时不超过36个,而他今天已经超出标准24个了。
孙广荣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我为什么在精力达不到的情况下做一下限号,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那么这样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给病人看病,大夫累病了,对病人也是个损失。)
饿着肚子的孙广荣来到食堂,此时早已过了吃饭时间,饭菜都已冰凉,整个食堂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吃饭,这样的午餐孙广荣已经记不起吃了多少次了。
据介绍,妇女儿童医院搬到新址之后,儿童内科每天的门诊量比以前增加了50%,达到600多个。每次遇到人流高峰,医院便会启动应对机制,从挂号窗口到门诊大夫和付款窗口,都会有所增加。
刘敬东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医务科副主任
(最重要的,我们是为了医疗安全,面对这么大的压力,大夫吃不上饭不要紧,病人多等一会儿也不要紧,但是起码我们要保证医疗安全,起码病人能看上病,再一个就是看好病,看对了病,后边这个是最重要的。)
市民
(病号都着急自己的孩子,谁都爱自己的孩子,我就这么一个孙子,但是我们也得体谅人家医护人员,从上班到现在,几乎没有停止过工作。)
本文标题:走基层:儿童内科门诊的一天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