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民众购买抗生素的手续比买枪更为繁杂;而英国则明文规定,医生不得给患有咽喉痛、感冒咳嗽等病人开具抗生素类药品处方。但在我国,买抗生素如买大白菜一样方便,甚至市民还可以自主配药。
逐渐淡出市民视线的抗生素滥用问题,随着不久前卫生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而重新跃入人们的视线。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瑞安人随意服用抗生素现象依旧十分普遍,其中儿童成为使用抗生素的“大户”。
全家10个月输液52瓶(袋)
扳手指,细数一下从1月份至今,一家人上医院挂点滴的瓶数,家住天天小区的陈女士很震惊。在短短10个多月内,一家三口竟然挂了52瓶(袋)“水”。
陈女士今年重感冒两次,牙疼一次,患急性肠胃炎一次,共挂了8瓶(袋)“水”。丈夫林先生是某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平时应酬较多,吃坏肚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年至今,林先生因急性肠胃炎半夜上医院4次,感冒发烧2次,共挂了11瓶(袋)“水”。女儿小可虽然还只有3岁,但体质较差,在全家中挂吊针的次数最高。今年以来,小可共患感冒、发烧、咳嗽等病症13次,其中服用药物治疗仅2次,其它11次都在医院或诊所挂“水”,平均每次2至4瓶(袋),共挂了33瓶(袋)“水”。
“我当然知道挂的‘水’中含有消炎等抗生素,但不打吊针不行呀。”陈女士说,女儿一旦感冒就会连续好几天发高烧,不仅周期长且喉咙发炎等病况接连发生,不挂“水”根本压不下体温,而且病情就会一直“恶化”。因此,每次女儿一有“动静”,他们就立即带她上医院或诊所挂点滴。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像陈女士这样的例子很多。记者近日对50位市民做随机调查时发现,一年挂50瓶(袋)“水”以上的家庭占60%,其中一位市民表示,他家一年挂了120多瓶(袋)“水”。
据了解,吊瓶输液多是由盐水、葡萄糖、抗生素等药物组成。可以说,挂吊瓶就意味着摄入抗生素。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袋)“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袋)至3.3瓶(袋)的水平。
瑞城儿童也常挂“水”
日前,杨女士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蒙蒙感冒了,咳嗽不停。杨女士去药房买了泰诺、阿莫西林和三九感冒灵给她吃,两天过去了,除了整日昏昏沉沉,感冒还是不见好。
第3天,“忍无可忍”的杨女士带着蒙蒙去医院看急诊,医生刚用听筒在诊断,她就着急地插话了:“感冒两天了,吃了药还是不见好,医生您给挂两针吧。”诊断结束,医生给蒙蒙开了几种药,就让蒙蒙去输液。
据了解,儿科成为我国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其中三分之一的孩子需要输液,而输液一般都有抗生素。
那我市儿童使用抗生素情况如何呢?记者向相关部门了解,但没有此类统计数据。近日,记者暗访了市区部分医院,“潜伏”在儿科内,一探究竟。
前日下午15时许,在某医院门诊儿科一办公室内,家长和孩子们排起了长队,孩子们的咳嗽声此起彼伏。
记者“潜伏”了近45分钟,一名医生共看诊了16位患儿,孩子以感冒、发烧、咳嗽为主。这名医生在处方中共给12名儿童开出了输液,里面的药物都有抗生素,其中4人为医生自行开出;6人是家长主动向医生提出了输液的要求,2人是家长要求医生药量开大一点。这名医生对家长的要求“欣然”接受,没有任何异议。
前晚19时许,记者又“潜”入某医院的输液室,孩子的哭喊声一阵接一阵,仔细一数,打针的病患近120人,其中70多位是儿童。记者询问了几位家长,孩子们大多是感冒发烧来输液。
除了输液外,记者发现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呋辛、头孢唑肟等口服抗生素的现象也很普遍。
医生开药有“双重标准”
“我的家人生病,我很少给他们服用抗生素,更别说输液了。”市区的老王已做了10多年的医生,他说,平时他不提倡也不主动给患者开抗生素的药物,尤其是儿童尽量开轻药。
但他的女儿、妻子感冒发烧从来不吃抗生素,更别说输液了,亲戚朋友来看病,他也会建议尽量不要服用抗生素。有一次,女儿嘴角发炎,拖了近两个月才康复。周边的亲戚朋友都觉得很奇怪,他自己是医生,女儿每次生病都会拖很长时间才康复,难道是不敢给自己的女儿开药?他说,通过喝水和加强锻炼来增强抵抗力,虽然恢复的周期较长,但恢复后就会产生免疫力,不易再生病。
但他也向记者坦言,如果家长主动要求的话,他也会“顺其自然”地开出抗生素,甚至开出重药。他说,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半公开的潜规则。
对于医生在病人和亲人之间开药的“双重标准”,并非只有老王如此。据了解,一些医生习惯于经验性用药,随意性较大;而有些医生则是出于“保险思维”,对于病毒性感冒、小型外科手术等,抗生素类药物并不对症或者没有必要使用,但医生往往还是会开出各种抗生素类药物。以病毒性感冒为例,这种可自愈性疾病需要一周左右康复期,而一些病患对此不甚了解,医生为了避免数天后症状未缓解的病人前来质问或被认为“庸医”,就会通过开出抗生素类药物来规避责任。
记者还了解到,部分医院“以药养医”的盈利模式,甚至与医生的奖金相挂钩的机制,而药商也会支付给处方医生一定的回扣,这也滋生了一些医生“多开药、开贵药”的习惯,刺激了抗生素类药物的滥用行为。
家长也“逼”医生开重药
实际上很多医院和医生都心知肚明滥用抗生素的坏处,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或者在嫌麻烦等情况下,默认了多开抗生素的行业潜规则。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医生也是被患儿家长“逼”着开重药和抗生素的。
采访中,多位医生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只以病情是否好得快“论英雄”,根本不注重过程是否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我们做医生的也常常被逼着开抗生素。”市区某医院儿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60%以上的患儿家长不是希望医生开重药就是开吊瓶,认为见效快。我们一旦不给开药或打针,病患会觉得医生没尽责,敷衍了事。而只要病情拖延时间稍长,他们还会觉得医生技术不过关,不讲理的甚至还会来闹。
“看病好得快,就是好医生。”家住飞云花园的夏女士就是这样认为的。她说,一位医生技术到底过不过关,主要看他治疗的效果好不好,如果病情很久才有好转,那就是“庸医”,否则就是“神医”。
调查发现,医患之间的信任感缺失,在客观上助长了抗生素滥用行为。
记者曾在一家医院儿科候诊室随机采访了50位家长,80%以上的人知道抗生素的危害,但为了孩子的身体尽早康复,先服用或注射了再说;有12%的家长则表示,为了孩子以后的身体健康,会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通过锻炼等方式,增强抵抗力;而另外8%的家长则表示不知何为抗生素,他们普遍是外来务工人员或是较为年轻的父母。
增强体质是最好的抗生素
调查中发现,市民对使用抗生素存在两个误区,一部分人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只要生病就吃;还有部分人则视抗生素如恶魔,坚决不用。
市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吴明钗说,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太绝对,合理看待、正确使用抗生素,才能真正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他说,虽然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但不合理使用,不仅会使身体里的细菌耐药性增强,还可能带来多种不良反应。比如通过服用或者注射抗生素,虽然一时感觉周期会缩短,但那只是当前的“利益”,一旦滥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身体里的细菌耐药性更强,时间一长,同类的抗生素便对这些细菌无可奈何,只能应用高级别的药物,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是药三分毒,没有哪种药品的药效能强过自身的抵抗力。”吴明钗说,人自身的抵抗力“潜能”是无限的,轻微的病痛,可以通过“抵抗力”来“治疗”,实在不能拖的病情,才通过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相关链接
抗生素:又称“抗菌素”,作用是杀灭导致疾病的细菌,因而对细菌引发的疾病有治疗作用。总体来说,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其以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它对病毒引发的疾病是无治疗作用的。我们常用药中的抗生素有沙星类、霉素类、头孢类和磺胺类等。
耐药性:人们治疗疾病时应用了抗生素,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这些细菌及微生物再次传染给其他病人的时候,就对原来应用的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如此反复传播,最终的某个时候,它会对这种药物不再敏感。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