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2月7日的晚报报道,最近,一种5角钱一套的“儿童纸币”在海盐的不少小学生中流行。由于这种“儿童纸币”无论是其图案还是色泽,均与真的人民币相差无几,只是上面“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变成了“中国儿童银行”,因此极易以假乱真。不少孩子居然还拿着这种假钱去坐公交车。
“儿童纸币”肇始于何时,恐怕已无人能考,至少在笔者小时候,各种印有卡通图案的“童钱”就已在学校周边的小卖部泛滥。只是由于其可识别性强,加之不少成年人认为它能“教孩子认钱”,有助于普及货币常识、提高理财能力,因此尽管《人民币管理条例》明令禁止“制作、仿制、买卖人民币图样”,以及“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他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但这么多年来,“儿童纸币”始终禁而不绝。
然而,这一回似乎玩过了头,竟然直接“复印”起人民币来,甚至面额为50元和100元的“童钱”,连“发行单位”都没有改成“中国儿童银行”,而是堂而皇之地印上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字样。
应该说,“儿童纸币”不只是一个“钱”的问题。它的泛滥,首先说明生产与销售者法制观念淡薄,误将“童钱”、冥币等视同普通印刷品,以为“大量投放”不会扰乱金融秩序;其次暴露出监管环节存在严重漏洞,一些监管部门对于“儿童纸币”的流行不闻不问,或者“视同儿戏”。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学校教育层面。由于欠缺最基本的法律、经济常识等教育,小学生对于人民币的相关规定及正确使用缺乏起码的认知。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个别学生诚信意识薄弱,道德出现问题,居然还拿着仿真度极高的“儿童纸币”去乘坐公交车。以海盐“受灾”最严重的1路车为例,由于途经行知小学,每天都会收到不少“童钱”,致使公交公司不得不再三提醒司机提防“小人”。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尽管从数额上看,小学生坐一趟公交车逃一次票不过5角、1元,但问题是,这种贪小便宜或者说欺诈的行为极易上瘾,如果我们对此放任不管,听之任之,那它不仅可能将学生引入道德歧途,而且还会形成某种病态心理。到那时,受损害的将不只是公交公司,还包括那些起初只是为了寻找刺激的孩子以及他们背后的一个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要为由此引发的后果而埋单。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在此呼吁:救救孩子,不妨从杜绝“儿童纸币”开始!
本文标题:儿童纸币 不只是钱的问题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