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氏高端奶粉900克产品突破400元,业内曝一般奶粉配方升级成本仅增10多元
洋奶粉价格开始“奔四”了。日前,有读者报料称,惠氏旗下高端品牌“启赋”(1阶段,900克)售价突破了400元。惠氏方面证实称,因为升级配方和成本上涨,价格从12月开始上调。
记者昨日在广州市面看到,多家“洋奶粉”都在主品牌之外推出售价更高的系列,而有乳企和专家对这种拔高价位来谋取暴利的做法提出质疑。
昨日,有读者对本报表示宝宝在喝的惠氏“启赋”奶粉突然涨价。“一家母婴店客服电话说1阶段产品的价格每罐将从378元上涨到超过400元。”
市面:
售价与概念比翼齐飞
对于调价消息,惠氏方面予以证实。该公司称,从12月开始各地陆续调整“启赋”产品价格。由于“启赋”的配方进行了优化,同时,为了配合新国标的要求,对部分营养素含量进行了调整,由此造成的生产成本上涨是导致调价的主要原因。调整后900克产品的零售价将达408元。
除了“启赋”外雀巢、雅培等多个洋奶粉品牌都在今年陆续推出了价格30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在人民路上,记者发现雀巢一改以往用东北双城奶源生产奶粉的做法,从德国进口了名为“超级能恩”的奶粉,1阶段售价每罐308元;雅培也推出了声称丹麦进口的“菁智”,1阶段售价竟然高达每罐470元。在被问到为何贵时,很多销售人员都向记者吹嘘奶粉罐上的专业词汇。
业内:
利用“越贵越好”谋利
对于奶粉越卖越贵,甚至在乳企间也产生了不同看法。“高价格不一定就意味着高品质。”美赞臣总裁和首席执行官Golsby对本报表示,市面上有一些公司利用了社会上消费者觉得高价格等于高品质的想法来获取利润,“我们给中国消费者的建议是,向营养专家咨询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更适合孩子。”
而澳优更是在上月宣布,将原价为每盒200元、同样声称为进口奶源的“澳优A选”奶粉改成罐装并卖低至120元。
澳优联系人对本报介绍,奶粉业渠道成本普遍在30%~40%(主要指进口奶粉),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还能把渠道成本就节省下来。一位奶粉销售资深人士昨日也说,如果光看成本900克奶粉也就百元左右,配方的升级估计影响就几元到10多元之间。
专家质疑
“洋奶粉”频涨价说辞为搪塞
对于这次惠氏高端品牌提价的理由,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昨日对本报直指“站不住脚”。他反问如果以配方优化升级为理由,那凭什么未优化前也这么贵?王丁棉还说,奶粉的新国标并没有很重大变动,生产成本控制责任在厂家,和国标的改动无关。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广东省进口奶粉6.8万吨,同比增加18.8%,进口平均价格每吨为2.43万元。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后续添加的营养成分的成本下粗略折算,每900克进口奶粉的均价只有21.8元。
王丁棉说,从奶粉的主要原料国际奶源价格看8月份开始趋势是下跌的,原来每吨价格曾探高到3~4万元,而现在已经低于2.8万元。“所以说并不是某一种原料或配方引起了奶粉的涨价,而是厂家一早订好的利润宗旨决定的。它们是透过分次涨价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的。”他指出,“洋奶粉”频频涨价背后是抓住了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依靠国产奶粉的不景气来提价。“但是往往又不敢直接说,只好找配方升级、换包装等说辞打擦边球来搪塞。”
中国乳品新国标“缩乳”严重
近日,在中国奶协召开的“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上,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指出,在我国现行乳业行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而国外一般为50万个/毫升。他认为,这个标准是世界上最差、最低的标准,甚至认为,这样的标准是全球乳业的耻辱。
“据我所知,中国很多乳企能够达到蛋白质含量2.95这个标准甚至达到3.0。但是以前国家乳业蛋白质含量的标准为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克,这个标准已经脱轨国际标准,但在去年新颁布的乳业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不升反降,为大于等于2.80克,这是什么道理?”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候表示。
王丁棉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但内蒙古奶业协会常务理事金海认为,我国的牛奶是安全的,检测标准基于我国国情,不能脱离实际。
标准不升反降为哪般
自2004年乳业公布“禁鲜令”之后,因为乳业标准所引起的争议并未停止过。每一次乳业标准的酝酿和出台,都会掀起一轮风波。
早在2007年初,《液体乳(液体奶)》以及《酸牛乳(酸牛奶)》新标准征求意见稿一发布,就在乳企中引发“乳业新标越改越倒退”的质疑。原因是上述两新标准将替代原有的《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两个国家标准,然而却取消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两项重要的卫生指标。对此当时不少业内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连咸菜都严格限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量,为什么牛奶这种日常摄入量那么大的食品却毫无限制?”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现行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80克,而在该标准颁布前国家的标准要求是不低于2.95克。生鲜乳菌落总数以前允许每毫升50万个,现在是每毫升200万个。
四次参与乳品“国标”制定的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魏荣禄说:“从25年前的每毫升50万个的菌落总数标准,到现在定为200万个,确实令人匪夷所思。200万个是什么概念?形象地说,就是在牛场挤奶的牛舍里,苍蝇乱飞。”
根据欧美标准,欧美规定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10万个,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3%以上。
王丁棉认为,去年新乳业国标的确定是因为伊利、蒙牛“绑架”了国家标准,所以使得乳业标准不升反降,使之倒退了几十年。
对于王丁棉的质疑,参与修改牛奶标准的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称之为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他解释称,目前中国乳品行业处于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中国乳品无法达到较高水平,因此降低相关标准有利于行业发展;否则按照较高标准,生乳的合格率大幅度下降,七成的中国奶农将只好无奈杀掉自己的奶牛,奶源供应将更紧张,优质奶源将更少。
王丁棉对记者表示,蛋白质含量关乎营养,菌落总数则攸关质量,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量根本不是什么高科技。即便是小养殖场或是散户,只要舍得给牛喂精饲料和优质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提高。因此他认为,蛋白质及一些指数的达标不是奶农做不到,而是乳品加工企业的设施跟不上。
据媒体报道,合肥市一家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坦言,宣称降低质量标准是为保护小型奶农利益,这是一个借口,牛奶挤下时微生物含量很少,只是后面收集、保管、运输过程中才呈几何数增长。“有关部门和一些大型加工企业不想解决问题,而是以此为借口,迁就降低奶业质量标准。这是不负责任的。”
“企业不愿做、养殖户做不了、政府推动又不够,这是一个尴尬局面。”魏荣禄说,最终只能迁就降低质量标准。实事求是地说,降低标准成为“最省事”的做法。既可以名正言顺说保护奶农利益,又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有关部门也容易管理。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针对此次争议颇大的乳品新国标一事,记者多次联系,但是蒙牛公关部门称要经过内部商议才能给予回复,伊利则一直未能接通电话。
6月26日,《证券日报》走访了北京多家超市发现,蒙牛、伊利、三元等牛奶蛋白质含量均标注为3.0克。
本文标题:洋奶粉借高端再涨价 中国乳品行标不升反降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