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张锡兴刘如春
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核心提示
“今春我市手足口病发病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国内其他省市也出现手足口病发病增多的情况。”据市疾控中心专家分析,预计随着气温的上升,手足口病疫情还将升温。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典型病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该病全年均可发生,通常5-7月是发病高峰期。专家强调,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不可怕,关键在于防范。
病情·5~7月将形成发病高峰
据长沙市疾控中心对全市的疾病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手足口病发病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主要发病人群为散居儿童、托儿所和幼儿园儿童及学生,且90%以上为1~5岁年龄段的婴幼儿,尤以3岁及以下婴幼儿手足口病发病率最高。
目前来看,散居儿童发病数所占的比例要略高于托幼儿童。这种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卫生习惯不良、个人免疫抵抗力低、接触已感染病毒的人员等因素有关。该病全年均可发生,4~5月病例明显增多,5~7月发病形成高峰。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传染本病。主要经粪便、口腔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在发病的第1周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物品(如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监管·幼儿园和学校每日应晨检
专家认为,托幼机构和学校,这些作为手足口病防控的主战场,可从这几方面着手应对: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托幼机构、学校要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儿童活动室、寝室、教室、厕所、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进行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保持良好通风,注意保持教室、食堂干净清洁,教室、宿舍等要经常开窗通风;手足口病确诊患儿呆过的房间,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时,要立即采取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及时上报疫情,手足口病为法定的丙类传染病,当发现患儿增多时,托幼机构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由卫生和教育部门决定采取放假措施。
【发病特点】
孩子出现低烧或喊口里痛就要警惕手足口病。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时,需要重视,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疱疹、破溃等异常情况,同时仔细查看四肢,尤其是手掌、足底等,观察有无皮疹发生。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护理·密切观察警惕重症病例
作为孩子的守护神,专家建议家长这样护理患儿:
消毒隔离。一旦孩子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由于手足口病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因此孩子发病头几天要居家隔离,2周为宜。患儿用过的物品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太阳下曝晒以消毒。
饮食营养。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通常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其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保持患儿皮疹干净、清洁,不让皮肤受到二度感染是护理的重点。密切观察,警惕重症病例。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很好的护理氛围中,两周左右可以痊愈;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者,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家长不可轻视。
【专家告诫】
由于手足口病的感染是病毒引起的感染,而抗病毒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才是最佳的。通常患儿被确诊患有手足口病时,往往都已过了最佳抗病毒治疗阶段,对患儿而言,手足口病的治疗,没有特效药物,所以要特别重视护理。再次强调的是,只要孩子出现发热、出疹,就应及时送其去医院就诊。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