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之家_孕育妈妈最喜爱的网站
按历程查看->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国妈妈网 > 推荐阅读 > 正文
儿童失学:基本做到不能承受之重
2012-06-20 04:06:17 来源: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8日表示,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联合国今年7月宣布,由于贫困和战乱等原因,全球共约6700万适龄儿童无法接受小学教育,联合国将这视作一种“严重威胁”。如今,我国已基本做到无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这让笔者怀疑报道是不是断章取义,在查阅了教育部官方网站后,我打消了报道是否真实的疑虑。

  然而,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种说法和百姓的感受相去甚远。笔者的农村老家,就有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这样近在眼前的例子,大概很多人都能举出。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儿童失学的新闻之多,可以刺痛我们的眼睛。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资料告诉我们,中国3亿儿童中未入学率近1%,失学儿童总数近300万。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国流浪未成年人有100万,这些孩子,显然不可能边流浪边上学,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在寒暑假才出来流浪。在这么多铁的事实面前,“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结论是如何成立的呢?

  从逻辑上分析,袁部长并不是谈“中国没有失学孩子”,而是谈“没有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换言之,可能还有失学儿童,但失学原因并非“经济困难”。确实,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厌学而不读书,有些农村家庭是因为信奉“读书无用论”而让孩子辍学打工。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儿童失学的原因之中,家庭贫困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个。300万失学儿童都是因为经济困难之外的原因而失学,和家庭贫穷毫无关系,这说得通吗?

  不难发现,“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个事实判断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却是一个模糊的表达,缺乏数据支撑。“基本”是什么意思?辞典上有几种解释,一是“根本的”,二是“主要的”,三是“大体上”。第三条解释放在袁部长这句话中比较通顺,一般人对“大体上”这个概念,也很难说清楚到底指多少,可能达到60%以上都能称之为“大体”。如果是这个意思,我们也只好说袁部长的话“基本上”、“大体上”是没错的。

  可是,如此模糊的“正确”说法,除了让一些官员盲目乐观、自我陶醉,让一些网民围观逗乐、讥讽嘲笑,此外还能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年,我国在保障儿童不失学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有成绩就要用具体的数字说明,用模糊的数字,不仅掩盖了存在的问题,也可能会掩盖成绩成绩不用可信的数据来说明,谁又会相信呢?

  就在今年6月,袁部长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说的还是“努力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者学习困难而失学”,半年时间不到,“努力”的目标之一就已经实现,让人如在梦中,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从袁部长的这番话中,我们看到了有三大失学原因: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因就学困难失学、因学习困难失学。“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这种神话,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归类不当而导致的错觉?比如有的孩子家庭既困难,自己也存在学习困难,将这类孩子归到后一类,也并非什么错误。设若以这种方式来成全“无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观点,恐怕和当年堆积稻谷以求亩产万斤的狂热相去不远。

  笔者仔细查阅了袁部长的报告发言,在他说出新闻由头那番话之后,并没有提及因为“就学困难”及“学习困难”导致的失学儿童数量是多少,没有这种补充说明,大家会错误理解意思,毕竟,普通百姓并不太懂失学原因的分类问题。在资助困难学生这个主题上,我们不能只是选择性提出一点,而不及其余。这么做,恐怕让人感叹多少有点文字游戏的意味。总而言之,“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无法承受救助失学儿童这个主题之重,准确、全面地告诉我们,还有多少救助失学儿童的工作需要做,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才是百姓愿意看到的。

本文标题:儿童失学:基本做到不能承受之重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4181.html

联系编辑: 雯雯    邮箱: wszsl321@126.com    QQ: 84029846   客服   友链: 84029846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