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宣布下调多种商品进口税率,其中就包括进口婴儿奶粉。值得关注的是,“洋奶粉”价格在关税下调前再次上调,上演年内“四级跳”。专家认为,由于我国婴儿奶粉市场对进口产品依赖度高,关税下调难以撼动“洋奶粉”的“牛气”地位。想要改写“洋奶粉”受宠、国产品牌受冷落的局面,专家建议,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奶源环节提升国内产业,保障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建立诚信经营体制,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
--“进口依赖”致进口奶粉“一年四涨”
12月,“洋奶粉”再次宣布涨价。惠氏公司方面表示,旗下高端产品“启赋”从12月开始在各地陆续提价10%左右,年底前完成全面价格上调。惠氏客服人员表示,此次涨价的主要原因是配方优化以及为了配合新国标的要求,对蛋白质等部分营养素含量进行了调整。此前900克一桶的惠氏“启赋”一阶段奶粉售价为378元,调价后价格为408元。
记者走访上海多家超市和卖场发现,和上轮涨价后相比,“洋奶粉”价格普遍有了10%的涨幅。900g合生元金装婴儿配方奶粉从277元涨到290元,800g澳优能力多一阶段奶粉从298元上涨到328元,900g雀巢超级能恩金盾(配方)奶粉从286元上涨至298元。
事实上,“洋奶粉”“三级跳”式的涨价早有迹可寻。据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显示,“洋奶粉”价格在此前的几年间每年至少上涨了一成。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洋奶粉”价格“节节高”与我国奶粉的“进口依赖”不无关系。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奶粉单月进口量都在1万吨以上。其中,婴幼儿奶粉进口量大幅增长,共进口2.2万吨,增长32.3%,进口均价6859美元/吨,增长4.4%。这份统计数据同时指出,外资品牌凭借其品牌自身、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我国奶粉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市场具有垄断性地位。目前外资品牌占领了国内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的80%,国产品牌奶粉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多位乳业分析师也表示,在国内市场,外资奶粉品牌占市场总份额50%以上,而在高端奶粉市场,外资品牌则占据85%左右的份额,这样的市场份额情况使得洋奶粉每次涨价都“底气”颇足。
另外,供应端也有多种因素导致“洋奶粉”价格上涨。据了解,上半年我国婴儿奶粉主要进口地区之一的大洋洲遭遇严重干旱,同时欧盟和美国开始逐步消减乳品出口补贴,导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美等全球主要奶源供应地奶源产量大幅下滑,国际市场奶粉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但对于“洋奶粉”的“成本推动论”,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并不认同。曹明是指出,奶粉主要原料国际奶源从8月份开始显示出了下降的趋势,配方原料的价格也在下跌。同时,现在市面上的婴幼儿奶粉的毛利空间普遍达到30%-50%,因此即便是原料或者物流费用出现微涨,乳企也完全可以覆盖这部分费用。
--降关税难遏制洋奶粉价格“节节高”
12月15日,财政部发布消息,自2012年1月1日起,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4%,比最惠国税率低50%以上,其中包括婴幼儿奶粉。
然而,业内人士表示,关税下调难以遏制洋奶粉价格“节节高”。
首先,奶粉需求价格弹性小,涨价不易影响消费者需求。Euromonitor和AC尼尔森预测资料均显示,未来五年高价位奶粉将享有更高的消费额增速。其中,Euromonitor预估,2010-2015年间,价位大于300元/公斤的婴幼儿奶粉消费额年复合增长率为21.8%,高于全部婴幼儿奶粉消费额的年复合增长率13.5%。
其次,洋奶粉在中国有其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即使关税下调,企业还是会继续维护其高端市场。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教研组组长汪蔚青表示,关税不下调都能支撑奶粉高涨的消费,生产商没有必要将这部分“利好”转嫁给消费者,只有部分经销商可能暂时受益。
事实上,AC尼尔森公司关于中国奶粉行业零售情况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内地排名前十位的奶粉品牌中,有5个为外国品牌,分别为多美滋、美赞臣、雅培、惠氏、雀巢,这些品牌总计占据内地奶粉市场份额的五成以上。
--专家建议国内品牌多管齐下谋自强
针对“洋奶粉”“不约而同”涨价,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奶粉市场早就已经实现了自由竞争、自由定价,成本压力导致的企业调价是市场行为,物价部门不能对其价格进行直接干预。而对于涨价是否涉嫌串通、操作价格、价格联盟等情况,调查取证又比较困难,导致价格管理比较困难。
想要改写洋品牌受宠、国产品牌受冷落的局面,专家建议,应加强国内奶业发展规划,加大奶牛养殖等基础投入,引导奶农科学养殖、规模养殖,提高牛奶质量,增强抵御奶源风险的能力。同时,引导乳制品业加强质量控制和产品研发,严格监管,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加大对进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刘普合认为,内地乳业信心体系亟待重建。企业应完善和增强责任意识,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的生产主体责任,建立诚信经营的体制,重塑消费者的信心。
事实上,“洋奶粉”也并非是“质优”的代名词,近年来“洋奶粉”也爆发了类似雅培“甲虫门”、美赞臣“金属门”和明治“召回门”等众多质量安全事件。专家指出,想要终结洋品牌“硬气涨价”的局面,国产奶粉除了要做到质优价优外,营销策略也应相应调整。曹明是表示,国内乳制品企业还应学习洋品牌危机公关的技巧。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理性、虚心地接受消费者的批评和监督,做好售后服务,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