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尹志国
省人大代表董广安
市民代表郑芳
继人们热捧“高考移民”后,33岁的郑芳甚至想当“生育移民”,她太想要第二个孩子。
作为独生子女,郑芳坦言深谙独生子女的孤独。独生子女家庭抗风险能力差,一旦老人生病,她又要上班又要照顾老人,压力非常大。她的孩子,没有姑姑姨妈也没舅舅,她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解释“姨妈”“舅舅”这些词……
人大代表董广安说,人口数量问题已不是最主要的矛盾,相反,结构问题已成主要矛盾,原有政策需要适度调整。
人大代表尹志国说,我们坚持基本国策,“只生一个好”,但30年过去了,一些规定需要调整和完善。他将联络十几个代表,共同建议修改河南省计生条例。
昨天,省人大代表董广安、尹志国和市民代表郑芳老师做客“两会会客厅”,共同探讨是否应该适度调整计生政策这一话题。
谈差异
政策差异将催生“生育移民”
记者:三位为什么对“双独夫妻是否可生二胎”的话题这么关注?
郑: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现在有个4岁的儿子。我曾为自己是独生子女骄傲,如今我已深切体会到了独生子女的“弊端”,特别希望能放开“双独”夫妻生二胎,再生个孩子,儿子也好有个伴儿。
记者:是什么经历让你迫切希望再要个孩子?
郑:我和老公在郑州,公公婆婆和我父母都在安阳。去年,公公突然生病,婆婆在郑州帮着带孩子,家里没人,只好打电话让我爸将公公送到医院。独生子女顾及不到父母,都要靠亲家之间互助了。
我们要工作,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病床上的老人。为了不让老人心寒,老公甚至做了丢工作的心理准备,专门请了四个月的假到医院照顾公公。四个月后,感觉整个家庭跟脱了层皮似的,没有依靠。经历这事后,我非常希望再生个宝宝。
听说,现在除河南外,其他省市“双独”夫妻生二胎都放开了。为再生个孩子,我们甚至考虑过“移民”到其他省。拿高考来说,由于政策不一致,导致高考移民的出现,现在生育政策的不同也将会催生一个新词——生育移民。
董:人口数量问题已不是最主要的矛盾,相反,结构问题已成主要矛盾,原有政策需要适度调整。我听说,有些高级人才,因为在河南不能生二胎,流失到外地。
尹:从宏观上讲,社会进入了“老龄化”;从微观上讲,现在年轻的独生子女夫妇压力很大,因此相关政策需要调整完善。
说隐患
独生子女内心孤独,渴望友情弥补亲情
记者:人们都说,独生子女身上很多问题,比如自私、不懂宽容之类的,你平时跟学生接触得较多,怎么看这个问题?
郑:现在,我回到家面对一个独生子女,在学校要面对一群独生子女。身处一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独生子女的感情太脆弱,他们缺少包容,经常出现“小打小闹”的情况。
其实,这些独生子女内心也很孤独,他们很渴望亲情和友情,渴望跟人交往,有时他们对友情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学业等其他方面的重视。
董:独生子女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和性格培养等。现代社会需要交流合作,独生子女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过于自我。我一个同事,有次教育孩子时,气不过要动手打孩子,孩子要挟说,“你打吧,你把我打死了,让你断子绝孙”。
郑:现在,独生子女关注度太高,承受的压力很大。以往,一家有多个孩子,一个孩子不成功,家长还有其他希望。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压力太大。
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解释“舅舅”“姑妈”
郑:我父亲姊妹5个,他们都响应了“一个孩”的号召。我们表姊妹经常聚在一块玩。
现在,表姊妹的孩子也都是独生子女。这样,孩子不仅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舅舅姨妈,姑姑伯伯。孩子问我,什么是“舅舅”“姑姑”,我有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将来孩子们怎么认识中国传统中的亲情伦理,这是个问题。
记者:如果养两个孩子,经济压力会不会太大?
郑:我想,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都不是问题。和物质等条件相比,精神上的满足应该更重要。将来我生病了,孩子们至少能够在情感上相互依靠,而不是孤军奋战。
独生子女家庭抗风险能力差
记者:有人认为,“双独”家庭组成的“421”家庭结构模式很脆弱,抗风险能力比较差,两位代表怎么看?
郑:“421”结构就是我们现在的模式,一对年轻夫妇养四个老人,一个孩子。
尹:这是现在的家庭结构模式,以后,独生子女不仅要养活他们的父母,还有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加起来,他们夫妻俩要养12个老人。这种结构是绝对不合理的。
郑:如果一位老人生病,独生子女家庭或许还能照顾,但两位老人同时生病呢?
记者: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等问题,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
郑:是啊,这具体到每个家庭,都是大事。政府现在也在积极完善养老体制,但这是个缓慢的过程,可能有些老人就享受不到这些政策。我们的建议是,国家能适当调整二胎政策,将养老的问题分担到各个家庭,这样也减轻政府负担。
理想状态是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
记者:有些人担心,允许“双独”夫妻生二胎后,会不会导致人口大增?理想的状态下,一个家庭生育几个孩子好?
尹:现在80后90后,不少人并不愿意生二胎。上海两年前已放开双独家庭的二胎政策,但上海人口也未有明显上升。
董:1992年以来,我国的生育率低于实现人类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理想的状态是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现在,一对夫妇一生平均只生育1.6个孩子,即便调整这个政策,不少年轻人也不一定想生。
提建议
在坚持国策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二胎政策
记者:现在,河南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过了人口红利期。
尹:2000年以来,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消失。
从学术角度讲,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算老龄化社会。我有个数据,2010年,开封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9%,2050年,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25.75%,也就是说,每4人中有1位是老人,如果再不适当调整人口政策,这个情况比较可怕。
尹:对人口计生条例,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这牵涉到法律问题。我们坚持基本国策,“只生一个好”,但30年过去了,一些规定需要调整和完善。他将联络十几个代表,建议修改河南省计生条例第十五条和第十七条。
郑:那实在是太感谢两位代表了,我们这个愿望十分迫切。
倡导所有城市落实独生子女家庭补贴
记者:有市民反映,他们是第一代响应国家“只生一个好”号召的人,今年他们已经六七十岁,希望政府能够有所补贴。
尹:计划生育条例中,政府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有适当补助的规定,现在河南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已落实此补助——夫妇年满60周岁以上独生子女家庭,按人均每年不低于84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
外地不少独生子女家庭落实了此事,在河南有些城市落实得不太好,这可能跟财力有限有关。下一步,应倡导地方财政进行补贴。
记者:除此之外,他们还反映什么问题?
尹:这位老人还说,他们身体好时,还没有问题。生病时,是最作难的时候。
退休工资比较低,没钱请护工来照顾他们。希望政府能出台政策,帮这些独生子女家庭请护工,减轻他们的养老负担。
精彩语录:关于独生子女隐患
难教:我一个同事,有次教育孩子时,气不过要动手打孩子,孩子要挟说,“你打吧,你把我打死了,让你断子绝孙”。
孤独:孩子不仅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舅舅姨妈,姑姑伯伯。孩子问我,什么是“舅舅”“姑姑”,我有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压力大:“421”结构就是我们现在的模式,一对年轻夫妇养四个老人,一个孩子。将来孩子也找个独生子女伴侣,不仅要养活双方的父母,还有双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样加起来,他们夫妻俩要养12个老人。
关于生二胎的压力
我想,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都不是问题。和物质等条件相比,精神上的满足应该更重要。将来我生病了,孩子们至少能够在情感上相互依靠,而不是孤军奋战。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