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问题油”事件追踪
金龙鱼“问题油”虽已下架,却仍有众多疑问挥之不去。“问题油”的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究竟说明什么问题?到底是生产还是流通环节存在问题?金龙鱼方面在遭到质疑后,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将责任推向超市,超市方面做何反应?企业诚信经营的法则是否经得起考验?
【回放】
2011年12月27日,安徽省工商局在官方网站上放出消息,“为加强元旦、春节期间食品质量监管,省局在合肥、芜湖和宿州等地市场流通环节对食用油开展抽样检验。”结果出人意料,在此次抽检的7家厂家的10组食用油中,检测结果为合格8组,不合格2组。其中,由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升装金龙鱼玉米油,被抽检出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生产批次为2011年3月1日。
事发后,据有关报道称,金龙鱼食用油合肥经销商王先生表示此次抽检的“问题油”出自一家小超市,由于保管不善,使得玉米油长期暴晒,才导致油质产生了变化。
2012年1月10日,金龙鱼食用油生产商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经理李志刚表示责任不在自己,并表示“问题油”是由于流通环节运输、储存不当造成的。“对于抽检的色泽和烟点,属质量等级项目,不是食品安全项目。”
2012年1月12日,金龙鱼通过多家媒体发布声明,坚称“问题油”并非生产环节出了问题。
金龙鱼:生产环节没问题
【追问】
暴晒到底会不会导致色泽和烟点变化?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的周教授给了记者一个确定的答案:“不可能”。
“暴晒导致色泽、烟点不合格?说这话的一看就不懂油。油的色泽和烟点不达标,问题多半是出在生产环节,而不是流通、储存环节。”
“很可能是在原料提取、加工工艺这些环节上出了问题,譬如提取物中杂质含量很高,导致油的色泽和烟点没有达标。”周教授说,“至于这些没达标的指数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这就要看杂质的含量究竟是什么了。”
专家:“暴晒说”站不住脚
超市中待售的金龙鱼品牌食用油。(本报资料图)
【调查】
记者首先来到位于六安路的这家出现“问题油”的超市,店长韦经理告诉记者,抽检不合格的那批食用油到店里来的时候,确实是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明的。“要不然我们也不会进货。”
“油一到店里来,我们就直接上货架了,售卖期间见不到阳光,怎么会‘暴晒’或是储存出了问题呢?”韦经理告诉记者,工商局抽查出了问题,让她自己也十分不解,但是自己敢肯定的是,油被检测出“不合格”,和店里的保管、储存方式绝对没有关系。
记者随后来到这家超市总部,负责人郝明玲向记者出示了经销商的组织机构代码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和税务登记证。“有了这‘三证’,经销商的产品才能进入超市。”也就是说,超市具有金龙鱼产品的售卖资格。
郝明玲告诉记者,食用油在超市不属于常规性消费品,一般情况下,一次只进四五桶,卖完了再进,而被抽检的这一批次的产品一共只销售了9桶,也就是说两次进货都很快卖光了。因此,食用油不会出现在店里储存时间过长导致产品不合格的问题。
对于暴晒导致色泽和烟点不合格的说法,郝明玲表示实在难以接受。“我跟厂家沟通过,厂家说以为是一位消费者来询问,而不知道是记者采访,于是随口把责任归到了超市的身上。”谁知,“暴晒说”竟遭媒体曝光并引起轩然大波,“我现在也想找厂家要个说法,不能他随便一说把责任推给我们就完事了啊。”
超市:责任随口推给我们
到底是哪个环节导致了“问题油”的出现,吃了这些油,是否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答案有待相关执法部门进一步调查检验。省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食品加工企业来说,在产品出厂检验时,这两个项目应该是必检的。既然是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自然有它的道理,也就必须达标。“我们正在积极跟厂家对接,争取早日调查清楚,给消费者一个‘明白’。”
部门:要给消费者一个明白
【反思】
虽然金龙鱼“问题油”已下架,然而纵观金龙鱼在此次事件中的反应,我们发现:他们最先想到的不是给消费者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而是百般推卸责任,并强调此“不合格标准”并不影响食品安全。
1月11日,在金龙鱼致媒体的一份官方声明里,更再一次用“专家”的观点重申烟点和色泽不影响人体健康。这一连串的行为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当企业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之时,面对消费者质疑的目光,是否要有一个起码的端正的态度来回应?难道可以把责任当“儿戏”随口推给他人?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首先要有责任意识。这种责任,不但是对社会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的邓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大品牌名号固然响亮,出厂的时候往往一路绿灯,不管是生产还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金龙鱼在这次安全危机面前的表现让人失望,找理由为自己洗脱罪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端正态度、积极配合,承担应有的责任,多点真诚,少些逃避,才是应有的应对方式。”
本文标题:推卸责任 金龙鱼输了油品再输人品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