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之家_孕育妈妈最喜爱的网站
按历程查看->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国妈妈网 > 推荐阅读 > 正文
郎咸平:“蒙牛模式”坑害了老百姓
2012-06-19 12:46:28 来源:

  要想打破“蒙牛模式”,给老百姓健康的食品,必须学习欧美,建立农业合作社制度。

  文/郎咸平

  前不久,蒙牛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蒙牛随后在其官网对此事进行了情况说明,并表示“我们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牛奶行业的问题老百姓一直关心,国家又很重视,但为什么问题牛奶天天有呢?

  蒙牛不是卖产品而是做营销

  我国乳品行业有两大阵营,一个是代表南方奶企的奶业协会,倡导鲜奶,即“巴氏杀菌奶”( 全世界95%的奶都是这种方法),通过低温消毒后,营养流失少,原汁原味,在国际上通行。另一个是代表部分北方奶企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倡导 “超高温灭菌奶”(常温奶),可长期保存,易于长途运输。在两派斗争中,代表北方的乳协取得了胜利,并左右了新国标。

  蒙牛是北方的乳业巨头,做的是常温奶。而且创始人牛根生在1999年创业的时候就没想着要自己养奶牛,而是直接建加工厂,从奶农手里收购,然后生产“超高温灭菌奶”(常温奶),美其名曰“轻资产运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蒙牛8年时间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几十个分厂。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为了挽回形象,2008年底宣布开始建牧场保障奶源。虽然蒙牛现在声称已经参股了14个万头以上牧场,占所需奶源的78%。但是从提出到现在不过3年,在这么短时间内解决78%的奶源,效率实在是不可想象!在“蒙牛模式”下,蒙牛的主要精力已经不是做产品,而是玩概念、做广告。蒙牛的产品线有冠益乳、优益C、内蒙古老酸奶、珍果汇、特仑苏、早餐奶、酸酸乳、真果粒等等,比美国、英国、新西兰等这样的产奶大国的奶品品种多得多。有了这么多的概念,蒙牛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各个主流媒体做广告:赞助神舟飞船、赞助超级女声。2004年3.1亿元拿下央视广告投放状元;2005年广告费花了14.95亿元;2010年又一举拿下央视招标最贵的广告,也就是2.039亿元买电视剧特约剧场半年的广告。

  用农业合作社打破“蒙牛怪物”

  要想打破“蒙牛模式”,给老百姓健康的食品,必须学习欧美,建立农业合作社制度。全世界最早的合作社就是牛奶业,丹麦、日本、新西兰、美国等乳业大国都是这么做的。丹麦100%的牛奶产品都属于合作社,爱尔兰99%,日本99%,新西兰95%,美国80%(剩下20%是超大农场型,自成体系不需要合作社)。就连印度都建立了7万个牛奶生产合作社。

  美国农民成立合作社的条件非常简单,只要符合四个条件就能享受税收优惠:第一,合作社由它的全体社员所拥有,实行一人一票制,不论股份多寡;第二,合作社是一种非盈利性组织,年终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业务交往量的比例返还给社员;第三,社员要缴纳或认购一定金额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对股金分红的比例进行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第四,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服务,对非社员的服务不得超过服务总量的50%。欧洲的农业合作社只需要付资本税,相当于我们的房产税,其他的都不用缴而且还能获得巨额补贴。美国的农业补贴更甚,合作社不但不缴税,而且不受《反垄断法》的约束。

  虽然有这么多欧美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按我们目前的情况,不可能像欧美一样对合作社进行补贴。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免税、给合作社优势竞争地位,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把牛奶做安全、做好。

  日前的蒙牛致癌牛奶事件再次重创了中国乳业,让正在艰难恢复的消费者信任再次降到冰点。网友戏称,以前,中国人都知道“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现在,也许该把这句话改成,“只有致癌的牛奶才叫特仑苏”。可以预见,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消费者宁可花几倍的高价钱买外国奶,也不敢再相信国产奶,这对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双输的局面。那么,究竟是谁从中获益呢?

  我早在《中国式MBO》一书中就讲过,蒙牛与伊利两个企业的竞争,终于使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本民族利益的重要性。“外资系的全部现金投资只有6120多万美元,折合4.78亿港元,上市后半年内外资系出手了2.6亿股,回笼了近14亿港元现金,这使外资系的投资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不仅如此,外资操控的蒙牛还要兼并伊利,实现更大的获利。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落入谁手?已成为今天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

  内地三家最大生产商中,蒙牛和伊利双方的掌舵人却是恩怨纠缠,难分难解。蒙牛创办人为牛根生。创办蒙牛之前,牛根生任职伊利长达15年(1983-1997),期间曾出任伊利董事会之执行董事及生产经营副总裁,为伊利第二把手。

  两强相争

  据悉,1998年因被郑俊怀排挤,送去北京学习,远离伊利管理核心,牛根生因此毅然离开伊利。离开伊利之后,牛根生于1999年8月18日卷土重来,创办蒙牛乳业,担任董事长及总裁,与伊利交锋。

  创办初期,蒙牛市场占有率远不及伊利,在蒙牛创办后第三年(即2001年),伊利的全年乳制品零售总额为27.02亿元(人民币,下同),而蒙牛只有7.24亿元,为伊利当时的两成七。但是,2002年却是一个转折点。

  2002年10月蒙牛获得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外资入股,筹得资金2,600万美元,一年后外资又以可换股债券形式,再次注资3,500万美元。获得巨额资金后,蒙牛发展神速,2002年及2003年营业额分别录得131%及144%升幅。2002年其市场占有率已达伊利的四成二,2003年更达六成半,估计至2004年伊利的营业额为86.88亿元,蒙牛则跳升至69.46亿元,直逼伊利营业额的八成,威胁伊利乳业市场龙头地位,而且蒙牛的资本投资额更在2003年首次超越伊利,意味蒙牛扩张持续。蒙牛其后在2004年6月在香港市场成功上市。

  外资催谷

  蒙牛的急速发展与增长,其实与外资有千丝万缕的微妙关系。外资在2002年首轮投资中曾订下投资条件,要求蒙牛一年内达到一个双方设定的增长目标,否则牛根生便有可能要拱手相让蒙牛控制权予外资,可幸蒙牛管理层在2003年已达到目标,税后盈利有2.3亿元,暂时保住了蒙牛的控制权。

  但外资在2004年蒙牛上市前又与牛根生协议新的增长目标,据外界流传,增长目标为2004年至2006年的盈利复合年增长率50%,即是说蒙牛在2006年的税后盈利要不少于7.8亿元,以此计算年销售额要有138亿元!

  如果蒙牛不能达到协议的增长目标,蒙牛管理层便须让予外资可观的蒙牛股份甚至最终控制权。要获取如此快速的盈利增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单靠内部增长难以达成,最快速的方法还是对外收购。

  力求壮大

  蒙牛有足够财力进行收购吗?根据蒙牛2004年招股书中列举2002年年结的财务数据,蒙牛有现金15.5亿元,长期负债为0.9亿元,净资产值有3.7亿元,长期负债率为0.24%。现金虽然不算十分充裕,但负债率低,可以透过增加借贷进行收购。那么,蒙牛有甚么合适的收购目标呢?环顾中国乳业市场,其余三间最大的生产商为光明乳业(600597)、三元集团及伊利。

  1。光明乳业。光明乳业的2002年年底市值为40亿元,营业额为50亿元,年增长率为43%,税后盈利有2.3亿元,年增长率为39%,增长率甚为理想。然而,光明乳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头两大股东为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及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各占31%股份,要成功收购,需要两大股东中至少一个肯全数相让股份。要达到这个目的很叉易。

  2。三元集团。三元集团的2002年营业额为11亿元,年增长率为11%,税后盈利有0.6亿元,年增长率十分偏低,只有3%,而股权更为集中,第一大股东北京控股已占股份72%,根本不用考虑。

  3。伊利。伊利的2002年营业额为40亿元,年增长率为48%,税后盈利有1.4亿元,年增长率19%,颇为合理。而更重要的是伊利的股权十分分散,最大股东呼和浩特市财政局亦只持有14.33%的股份,其余股东持股量都在5%以下。伊利2002年底的市值大约有30亿元。以收购20%股权计,只需6亿元资金便可控制伊利,收购难度是三家乳品企业中最小的。

  牛吞之心

  况且,牛根生是被郑俊怀放逐出伊利的,心结难解,早有牛吞伊利之心。牛根生曾公开说:“蒙牛与伊利迟早会走到一起。”足以显示牛根生并不隐瞒收购伊利的意图。

  1999年8月18日,牛根生创立蒙牛乳业,对伊利的中国乳业市场地位构成严重威胁。自从蒙牛创立之后,伊利的股价由约20元大幅下滑后,股价一直停滞不前,大部分时间徘徊在8元至14元之间。伊利的股价自1996年3月13日上市后一直跑赢大市,但是当蒙牛创立后,伊利股价则跑输大市指数。由此可反映市场投资者忧虑蒙牛对伊利的威胁。

本文标题:郎咸平:“蒙牛模式”坑害了老百姓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3471.html

联系编辑: 雯雯    邮箱: wszsl321@126.com    QQ: 84029846   客服   友链: 84029846   友情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