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个久治不愈的毒瘤,每隔几年都会发作一般,石药集团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制药基地再次引发阵痛。
2011年中开始,陆续有托克托县伍什家村居民在网络上发文称:石药集团中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简称石药中润)偷排污水,威胁居民生活。
伍什家村支书王玉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该村附近有三个大型氧化塘,承接来自托克托县工业园区排放的高浓度污水,而这其中大部分污水来自石药中润。托克托县官方资料显示,这三个氧化塘总储量约180万立方米。
村民举报称,石药中润工业废水污染程度长期偏高,下游污水处理厂无法处理,致使排向氧化塘的污水超标。三个氧化塘距离黄河“几”字形的右折角处不到30公里,用于向周边村庄提供灌溉用水。因此,周边村庄及黄河干流都面临污染风险。
这已经不是石药中润第一次爆出污染问题。2003年,石药中润正式入驻托克托县工业园区。在可查的资料中,石药中润分别在2005年、2006年10月、2009年9月因非法排污引发群体事件或者被环保部门整改。最近一次是2011年5月18日,石药中润因“擅自通过生活污水管线超标排放”,被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厅罚款51.46万元。
石药中润是石药集团在港上市的中国制药集团(HK:01093)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为青霉素工业盐、阿莫西林原料药以及抗生素中间体6-APA。石药集团是我国四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四大维生素基地之一。
1月9日,托克托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孙逊向记者发来的电子邮件称,县里已经“责令近一阶段污水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石药中润按照托政发〔2011〕60号文件要求,立即进行停产整改,直到长期稳定达标为止”。
1月11日,托克托县负责环保和招商引资的副县长马保国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截至11日上午,石药中润十多个反应罐已经停下了七个。这次县里的目标很明确:什么时候能够排放达标,什么时候允许复产。”
石药方面则坚称公司没问题。石药集团一位高层向记者表示:“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可能有机构被利益所驱动在搞鬼,我们已经报到纪检委。公司不存在需要整改的问题。”
真相当然只有一个。年销售收入77亿元的石药集团和托克托县,以及伍什家村的村民,谁该为“污染门”负责?
污染现状
伍什家村位于托克托县东北约23公里,从2005年开始就成为托县工业园区的排污地。
托克托县政府网2010年10月的一篇文章显示:2005年,由政府投资开工建设园区二级污水处理厂,铺设了从污水处理厂至伍什家镇姑子村排污管网,开挖建设一座80万吨氧化塘;2007年,财政投资建成了一座30万吨的氧化塘;2008年,又修建了一座70万吨氧化塘。
氧化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是一种很老的治污方法。理论上说,氧化塘处理后的污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甚至人畜饮用。马保国也表示:“氧化塘的水主要是用于村民灌溉的。”
然而现实中,伍什家村的氧化塘成为了储污塘。托克托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肖文伟曾对媒体表示:“经处理后达标的水进入中水回用,剩下的浓缩污水就流向了氧化塘。”
这样的水自然无法用于灌溉。2005年时,新华社曾发文称,托克托县当地政府与村民“协商”,要求他们用污水掺黄河水进行春灌,以缓解排污压力。当年进行春灌的田地几乎绝收。
1月9日,伍什家村支书王玉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氧化池气味异臭难当,而且村中饮用水受污水渗漏污染,引发一系列问题。村里换来的,仅仅是每天四万元的“排污费”,每年需承受15天的污水。
马保国表示:“本身托克托县工业园区附近没有近的村庄,所以把氧化塘安排在了伍什家村。经过氧化处理后,这些水还灌溉到周边其他地区。”
官地营在伍什家村以东,氧化塘中的污水通过没有防渗的明渠,一路流到这里,将污染也蔓延至此。
托克托县工业园区2003年成立后,陆续引进了石药中润、神州制药、中牧生物药业、升华拜克[8.03-1.83%股吧研报]等多家制药企业。其中石药中润是第一批入园的,当时并未配套污水处理设施。
一级处理即企业自行处理,二级处理主要承接一级处理后的污水。目前,托克托县工业园区二级处理厂由上海联合水务集团负责运营。马保国介绍:“原先的二级处理厂工艺较老,尽管设计处理能力为20000吨,但长期实际处理仅为10000吨。2011年初才引进联合水务,利用它们的全新技术进行污水处理。”
上海联合水务集团网站显示:2011年2月,联合水务与托克托县政府正式签订了特许经营权协议,收购原托克托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资产,并投资6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以达标处理园区内以医药废水为主的工业废水。联合水务接手后,日污水处理能力恢复到2万吨,经营权限为30年。
按照托克托县的设计,各企业经一级处理后的污水流入园区的二级处理厂,联合水务集团进行二级处理后,将近乎达标的污水排入氧化池,经过一段时间储存后,最终用于灌溉,实现无污染排放。
不过,马保国发现,这个治理链条虽然顺畅,但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终端污染。“2011年县政府引进联合水务,只解决了其中一个环节,真正的源头污染却始终没能止住。”
1月11日,联合水务托克托处理厂厂长赵永强向记者表示:“我们与上游企业签订的排放指标是COD300,这样我们能保证处理后达到COD60。但现在上游污水往往达到400以上,最高时候甚至超过1000。”
COD是化学需氧量,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数字越大表明污染越严重。根据2008年8月1日开始执行的《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简称《排放标准》),2010年7月起,所有发酵类制药企业都需要达到COD120以下。
一位制药企业人士表示:“事实上企业污水处理达到120难度很大。因此在执行中,一般允许两级处理,企业处理之后,流向社会化的污水处理厂进行二级处理。只要最终排放口低于120,都视为合法排放。”
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压力都压给二级处理厂。联合水务托克托处理厂另一位内部人士介绍:“我们只能承接COD300的污水,和各企业签订的合同也是如此。但我们没法对他们惩罚,毕竟我们不是政府部门。就像人吃了变质食品一样,上游来水污染物不稳定,我们也只能拉肚子。”
联合水务公司网站显示,托县项目是该公司第一次涉足制药污水处理。上述人士表示:“我们进驻之前和几家大药厂都交涉过多次,也不是贸然闯入的。现在这个局面我们也很无奈。”
石药方面一直不承认其内蒙古中润工厂造成了伍什家村周边的污染。上述石药高层表示:“不能稳定达标是工业园区整体的事情。”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上一页123下一页
本文标题:危险的毒瘤:石药集团内蒙古涉污调查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3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