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国家迅猛发展的东风,中国乳制品行业也由急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转入以“健康、可持续”为主题的“绿金十年”。十年思巨变,中国乳业巨头伊利在近十年中充分发挥领军企业的作用,推动整体行业不断进步。
在乳制品行业流行这样一句话——“得奶源者得天下”。而伊利早在十几年前就迈出了这重要的一步。其中,黑龙江可谓伊利发展奶源建设工作的先驱,2011年是伊利黑龙江奶源基地成熟进化的第十个年头,历经十年风雨,伊利东北奶源基地完成了华丽转身,并为全国奶源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从人工挤奶到全自动机械榨奶
走访伊利位于黑龙江省肇东的奶源基地,这里一片欣欣向荣: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统一奶站且全部机械化榨奶,当地奶农刘振却告诉我们:“当初可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刘振,一位曾经当过大队书记、乡镇干部的老人,亲眼目睹并参与了伊利进驻前后奶牛养殖从沉寂到激活的变化。
当年刘振任支部书记的长兴村养的都是普通牛,饲养员每天手工挤奶,而且产量也并不高,一头牛每天产奶也就10公斤左右,奶贩子收奶更是没准,卖不上奶拿不到奶资是常事儿,大家对养牛都提不起精神。
2001年伊利来到肇东,奶牛产业化提上日程,“在奶牛群里找干部”“乡看乡,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强大的示范效应带动奶牛业火了起来。伊利为奶农传授各种养牛知识,以提升奶农养殖水平,且伊利对挤奶的全过程作出明确的要求,总结为:“牛体卫生、前药浴、一牛一巾、三把奶挤弃、挤后药浴、设备清洗和记录”的六大管理要素,对每一项均有严格规定。“2000年一头奶牛收益2600元,到现在,一头奶牛收益达到4000元。”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民养奶牛,仅78户人家的文家屯,就有60户养奶牛。
2000年,肇东全市奶牛存栏量9000头,而截至2011年11月,肇东全市奶牛存栏量已经达到了12.1万头;2000年生鲜乳产量为2万吨,如今生鲜乳产量达到了30万吨;奶站由2000年的26个发展到了如今的210处,而且全部实行机械化榨奶;奶牛产业的收入由2000年的4000万元发展到了如今的3.5亿元,整个奶牛产业链有4万多人从事相关产业。伊利龙头的拉动,彻底激活了肇东的奶牛业,为肇东赢得了“乳业之乡”的美誉。
现如今,伊利在技术方面已完全实现机械化榨奶,挤奶技术及设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伊利应用较多的是德国进口的“转盘式挤奶器”,这也是伊利十年变迁的突出代表。转盘式挤奶器是伊利引入的国际顶级挤奶设备其中一种,可容纳60头奶牛同时进行挤奶,10~12分钟完成一个轮回。而且,奶牛也是训练有素,能够自动走上挤奶转盘,完毕后,自动确认系统会通过水流驱赶,奶牛还会顺势自动下来,整个过程基本上不需要人工操作,而且从奶管到奶缸,在全封闭的状态下,迅速降温到4℃,这最大限度保证了奶源的质量——直接从奶牛体内进入一个无菌环境。
从一两头散养到大规模集中饲养
“十年前的黑龙江肇东,奶农大都是小户散养奶牛,一家只养一两头,也没有固定的牛舍,既不便于饲养也不便于管理,牵扯人力多且产奶量还不高,那时全村也就百十头牛。”刘振说。
随着伊利的到来,小户零星散养的模式已逐渐被淘汰,在此基础上,伊利大力倡导增加建设不同规模的牧场,加快和推进企业自建牧场、合作牧场、大型的牧场园区等多种模式的同时,同时斥资发展自有牧场。在刘振的支持下,他的大儿子刘福林在海城乡海城村买了200亩地,搞起了福林牧场。从7头到20多头,到60多头,2010年干脆贷款70万元又购进了60多头,现在,福林牧场的奶牛数已达到了167头。
原本肇东就有相当悠久的养牛历史,经过伊利的正面倡导与积极宣传,当时,在黑龙江掀起一股养牛风潮。为了帮助奶农们早日走上科学养殖道路,伊利定期培训、上门提供技术服务、还组织奶农到外地考察学习。伊利的贴心服务,提高了牧场防疫、育种科学饲养等水平,不但提高了原奶产量,还提高了原奶质量,高产加上优质优价,让刘振一家尝到了规模化饲养带来的“滚雪球”效益。
在伊利实打实的措施扶持下,一个个像刘振家一样的家庭牧场建了起来,肇东奶牛业基地建设逐步走向完善,并且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了整个黑龙江乳业的升级。截至2010年,伊利以自建、扶持、合作发展等方式建设规模化牧场、小区和标准化奶站共3000多个,可控奶牛达200多万头,日收奶量1万吨。
这些安全、优质和充足的奶源,是企业日后稳健且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伊利集团共投入60多亿元用于奶源升级与建设。其中直接用于奶源基地建设1467万元,牧场建设累计投入了17.1亿元。2011年,伊利在奶源建设方面的投资约14.26亿元,其中用于奶源基地建设投资的资金1500万元,牧场建设方面还将继续投资,预计将超过14亿元。
推动产业链发展上下游共同繁荣
奶农位于产业链下游,如何保障奶农利益,是每个乳企建设奶源地首要考虑的问题。据刘振介绍,2000年伊利进驻肇东之前,奶农们依靠卖奶为生面临种种困难。首先,散奶都是由奶贩子收的,奶价低、收购量波动大、拖欠奶款等问题十分普遍。更有甚者,还有的奶贩携款逃走,奶农一下子就会损失几个月的收入。其次,养殖技术和知识缺乏,产奶量低、卫生条件跟不上,靠养奶牛创收在当时是天方夜谭。
“伊利来了之后,不仅提高了原奶收购价格,还承诺按时发放奶款。现在伊利就是我们的定心丸。”刘振颇有感触地说。此后至今将近12年的时间,在伊利的扶持下,奶农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奶牛养殖和原奶供应的观念也被彻底更新。自从肇东开始力促规模化养殖后,伊利养牛新模式——托牛所成为城里人投资的好去处。托牛所是伊利为奶源地不断升级而开创的新型饲养模式,把大家散养的奶牛托管进来,既扩大了养牛规模,又能解决资金难题。托牛所管理者算了一笔账:散养的话,几头牛也得有专人伺候,防疫、饲喂、榨奶等都耗费精力,这在劳动力价格高企的当下很不合算;再者,散养奶的产量、品质保障也是个问题。如果把牛送到托牛所,每头牛按年龄、产量等每年可以拿到2500~3000元,饲喂、防疫等都由托牛所负责,6年后还可以拿回同样条件的一头牛,托牛户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别说对散养户,就是对城里人来说也是难得的一种投资方式。
事实上,对于奶源地建设,伊利始终不惜余力。截至2010年,伊利为养奶牛户累计发放奶款650余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20亿元,带动500万奶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伊利集团投入10多亿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设立奶牛风险基金,补偿奶农在防疫过程中的意外损失。
目前,伊利“奶源为王”的发展战略正在对中国乳业的未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不仅黑龙江,伊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发力开展奶源地建设,在宁夏吴忠、广东惠州、河南济源等地建立多个成熟的生产基地。其中,伊利与吴忠的合作将大大提升吴忠的原奶质量、提高吴忠的奶牛养殖和防疫水平,从而深化吴忠地区整体的乳业发展水平。如此,伊利对全国奶源的布局及控制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进一步升级。据伊利2011年三季报显示,2011年1~9月,伊利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92.01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净利润14.18亿元,同比增长157.51%。只此9个月,伊利实现了去年全年营收、业绩大幅攀升,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伊利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健全的乳业领军者,也是唯一一家同时符合奥运及世博标准、先后为奥运会及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中国企业。伊利集团由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组成,全国所属分公司及子公司130多个,旗下拥有雪糕、冰淇淋、奶..[详细]
*伊利的用户点评伊利产品价格伊利相关新闻伊利品牌介绍本文标题:伊利奶源战略推动黑龙江乳业十年变革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