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称南京儿童福利院“节前访客太密集,儿童吃不消”,“中国网事”记者在调查采访后确认了节前献爱心过于集中这一事实,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在感谢各方爱心人士的同时,也建议大家不必都集中在节假日期间献爱心,这样对孩子的正常生活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希望平时能多给孩子们些长期稳定的陪伴和交流。
儿童福利院节前被集中献爱心引发网友讨论
有媒体报道称,南京儿童福利院在近1个月成为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的对象,“48天接待165批次数千人”,由于互动过多,孩子们还“大面积感染水痘”,部分年龄稍大的孤儿还产生心理不适。报道在网络上传播后,引发众多网友大讨论。
对于爱心捐赠,网友们并无异议,大家都认为无论怎样献爱心都不嫌多,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来关心弱势群体,网友“柯斯达思”说:“就算是作秀也是好的,至少孩子们能得到实惠,至少他们真的做了慈善。”但对节前“突击献爱心”这一现象,多数网友还是进行了抨击,很多网友说:“这让我想起了孤寡老人一天洗八回澡的故事。”
几乎所有网友都认为,献爱心很好,但更需要得法得当,网友“要游走的蝴蝶”说:“慈善也要重方式,无论是真心的,还是只想满足自己慈悲心的善举,都一定请注意你们的善心是不是给那些弱势的全体造成了压力?”网友“可可迪斐”说:“每个人都一样有尊严,希望被尊重,请让他们自然地生长,像树,像草,像花那样,在阳光下自由自在的活着。”
访客太多导致孩子“吃不消”
福利院社会活动办副主任宣浩煜确认了这个报道的真实性,记者在福利院看到,各界送来的捐赠品堆在各个办公室里,从婴儿用品到书籍,从各色年货到玩具,琳琅满目,仅从数量种类就能窥见福利院接受的爱心之众。
宣浩煜说:“我们当然希望社会各界多关心这些孩子,能有这么多人来关注,来捐赠,我们很高兴,也非常感谢。不过这一个月来确实有点太集中了,多的时候一天有二三十批次,最多来过700多人,这样大的人流量多少对儿童会产生一定影响,首先就是健康方面,我们这里残疾孩子比较多,体质本来就比较弱,人来人往,比较容易感染。还有就是年龄稍大的孩子,从心理上不太能接受这么多访客。”
记者在福利院看到,这里大多数孩子是0-3岁的小宝宝,这些孩子被集中在温暖的大房间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木床,年龄稍大些的会趴在木护栏上对着记者笑,小的大多在酣睡,一些阿姨则在忙忙碌碌。房间的隔壁,还有很多幼儿游乐设施,整个看上去就像一个幼儿园。福利院方面表示,这些小孩子都不会参加各种互动或者仪式,有的捐赠者希望看看孩子,院方会带他们在门口看看,但即使如此,人流过大仍会影响到孩子。
相对而言,年龄稍长的孩子们因为有了独立意识,对于如此频繁的来访捐赠有些敏感,也不太愿意面对记者的镜头,宣浩煜告诉记者:“其实孩子们明白好心人是来关心他们的,他们也愿意和外界交流,但太集中了,年龄大些的孩子确实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一个大孩子说:“十分感谢大家的心意,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们,我们也很感动,不过我们渐渐大了,还是希望能和同龄的孩子一样生活,不太想总被"提醒"自己的不同。”
孩子更需要的是“家的感觉”
“中国网事”记者19日下午4点多到达南京儿童福利院时,正赶上几户“模拟家庭”的家长接孩子回家,据福利院方面介绍,福利院面向社会招了一些儿女不在身边的夫妇,一家带4个孩子,福利院提供住宿,白天送来上幼儿园,放学了接回家一起住,宣浩煜说:“我们一直致力于给孩子们一个"家"的概念,希望他们能一样有正常的生活。”
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作为事业单位,孤儿所有开支全部由政府出资,基金会还为福利院聘请了很多阿姨来照料小宝宝,非节假日差不多可以做到1个阿姨照顾3个宝宝的比例,记者在福利院看到,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吃的穿的用的,这些物质条件真的都不差。
记者采访时,正遇上稍大些的孩子在吃晚饭,当晚的菜单是炒猪肝、黄瓜肉片和丝瓜鸡蛋汤,孩子们吃的挺开心,一见到宣浩煜,孩子们立刻围上去“宣老师”叫个不停,一个盲人男孩还和宣浩煜拉起了家常。这让记者感到,其实孩子们最缺乏的还是家人般的温暖和陪伴。
宣浩煜对此也深有感触,她说:“其实院里生活条件不错,孩子们还是更需求陪伴和关爱,我们发现,寄养或者生活在模拟家庭中的孩子,在体能、语言、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进步都要快的多,所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做我们的义工,和孩子有固定时间的长期稳定的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
目前,福利院有30多个义工会在周末、节假日前来陪伴孩子,但记者了解到,这个队伍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照顾小宝宝的义工,需要有一定经验,但目前来申请做义工的很多都不太符合这个条件。
本文标题:福利院孩子需要爱心更需多陪伴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