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将郑州市区西部一所名校的17岁高中生成才逮捕。(2月23日新华网)
案发后,办案人员痛心地问成才杀死妈妈是否后悔,成才随口回答“不后悔”,并称自己“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此前,成才的妈妈曾经给他报了4个补习班,一个语文班、一个数学班、一个英语班、一个物理班。去年寒假又增为5个补习班,两个化学班、一个语文班、一个数学班、一个英语班。不能承受的学习压力,是成才杀死妈妈的主要原因。
不幸的是,成才并不是第一个冷血弑母的学生。2011年4月1日晚, 24岁的旅日留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众目睽睽下将刀刺向了52岁的母亲。2010年1月17日中午,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将母亲打死。2009年12月13日晚,陕西省镇安县初二学生伙同同学将其母亲杀害。从类似悲剧频出的社会现实看,成才是否会是上演这种子弑母惨案的最后一人,也未为可知。
反思接连发生的学生弑母悲剧,我们不能不怪罪时下百弊丛生的教育。本来,“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校教育应坚持蒙以养正,因材施教,有所为,有所不为。可我们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设计者、执行者,不切实际地寄望所有学生都成“全才”、“通才”、“万能才”,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学生负担不断加码,应试教育长期取代人本教育,人化教育长期让位于教育产业化,结果是学校书本知识教育有余,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极度缺失,不少学生有知识没思想、有体格没人格、有自私心没良心,给一些家庭悲剧、伦理悲剧、社会悲剧的发生,预设了“定时炸弹”。
但我们也不能把所有罪责都归咎于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商业社会还不成熟,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还是一种制度愿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想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人那样践行理想,不啻于实现“神话”,还必须接受“高考定终身,工作靠文凭”的现实。因为,学习好、分数高不仅意味着上名校,也意味着未来找份好工作、好待遇的可能性更大,过上一种安稳好生活的可能性更大,诚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说。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铁的心态和做法,由此也不难理解。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所有家长、所有人还作如是想,都想让子女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学校,找个好饭碗,有个好名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当我们的从业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还不改观;当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还不足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即便学校和老师一致推行素质教育、人本教育,就能端正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导向吗?就能防止类似人伦悲剧重演吗?
本文标题:肖旭:我们需要好学校好妈妈还是好环境?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