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怕脏,爬树怕摔倒,草地里有蛇,花园里有蜜蜂,整天“宅”在家里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看漫画书,或者做功课、上兴趣班。“塑料”时代、电子时代正让孩子们逐渐脱离了大自然,变成一群“自然缺失症儿童”。
“塑料儿童”在都市生活的背景下产生,在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的环境里,一个婴孩似乎也要从出生开始就为了种种秩序而远离自然。在这里,一个孩子对于泥土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绝对是不被支持的,在现有的观点看来,玩泥巴弄得满身脏,是乡下孩子才有的样子。所以,问题的严重性可能不仅在于都市生活本身,实际上,很多大人的观点成就了“塑料儿童”的现状。
当我们了解到父辈们都有过在泥堆里打滚的经历,却从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这样做后,不免有些不解:为什么能够亲近自然的方式没有传给孩子呢,这样的乐趣怎么就消失了?实际上,在高原城市昆明,并非缺乏可以走进自然的环境,在这里甚至市区内就可以见到山,但大体上已经很少有家长愿意带着孩子去重复做自己小时候曾经乐此不疲的事了。显然,都市生活不是唯一的原因,有时候家长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孩子会不会是“塑料儿童”。我认识的一位父亲,每周都要带自己的孩子去昆明周边的野地里去玩耍,他们有时骑着山地车去,有时步行去。在不同的季节,父亲会告诉儿子各种植物的名字,并同儿子一起捏泥人、爬树等。而在相同的时间,其他孩子则在玩电脑游戏、看电视或者身边围绕着一堆玩具。只是这样的父亲并不多,更多的父亲已经习惯了都市生活,也不会再想起自己童年里爬树的日子。
父母们似乎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觉得“孩子的课外活动够多了”。是的,课外活动或许真的很多,但这些用柏拉图的话说,都只是对自然的模仿。不论是玩具、电视、网络或者是玩具模型,甚至是书籍,所能提供的,都不是对自然最直接的体验,都是模仿和再加工后的产物,而城市中孩子的“课外活动”大概都是围绕着这些。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柏拉图所说的“三张床”:上帝创造了床的理念,工匠模仿了理念制造了床,然后画家再次模仿工匠制造的床画出了画,因此画家的画和最初的理念隔了好几层。这一理论原本是柏拉图为了驱逐诗人而阐述的,在这里不妨用来分析“塑料儿童”与自然的距离:在钢筋水泥的环境里,透过电视或是电脑屏幕所能看到的自然中,所谓的“课外活动”究竟和真正的自然隔了几层?
本文标题:塑料时代电子时代让孩子变成自然缺失症儿童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