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选择的背后
——北京“山寨幼儿园”现象调查
“山寨园”里的苦乐年华
北京一所“山寨园”被拆除之前,贴出敬告家长的通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成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大中城市面对的新挑战。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善、幼儿园学位紧张等因素,导致“山寨园”大量涌现。如何应对这一难题,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也关乎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城市发展、社会稳定。
2月25日,家住北京市南四环外槐房附近的男孩陈俊(化名)第一天上幼儿园。虽然,相比正规幼儿园,这里的条件简陋,但是园里有暖气,放置在小院里的蹦蹦床和滑梯颜色还算鲜艳,加上收费不高,因此,他的父亲感到挺满意,送完孩子就轻松地径直去小商品市场上班了。
陈俊上的是一所并没有办园资质的流动儿童幼儿园,这样的幼儿园经常被称为“山寨园”:意指规模较小、多分布在城市周边或城乡交界处的幼儿园,主要招收聚居在周围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属于现有教育体制之外的办园类型。
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答之题
“山寨园”大量涌现的背后,是外来人口急剧增加给大中城市带来的挑战与压力。
陈俊是在北京出生的,他的父母已经在这座大都市打拼了几年。这些年,像陈俊一样在北京出生或是随父母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的学龄前儿童一年一年地增加。相应地,他们就读的这类“山寨园”也在北京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乡接合部遍地“开花”。
据北京市“完善学前教育体制”专题调研组2009年发布的数据,此类应对低端市场的“山寨园”达到1298所,数量超过了当时全市注册的1266所幼儿园。
这样的现实背后,是北京市面对急剧增加的外来人口的挑战与压力: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已达704.5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5.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外省市来京人员增加447.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6%。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大力推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享受义务教育:北京市政协的一项调研显示,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已由2000年的9万余人,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41.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在学前教育方面,北京市教委学前教育处处长张小红曾于2009年4月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表示,北京当时共有34万学龄前儿童,在园就读的有22万,其中5万是外来人口,占所有在园幼儿的22.7%。
然而,当前的客观现实是:因为正规幼儿园学位不足、费用较高等问题,仍有很大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无法在正规园接受学前教育,而只能通过“山寨园”来满足需求。
其实,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增大,这样的问题在大中城市具有普遍性。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有着特定的性质功能,因而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也相对更为复杂,加之问题的解决起步较晚,流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东南沿海等城市,均面临着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难题。可以说,这是一道大中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答之题。
本文标题:北京山寨幼儿园现象调查 两难选择的背后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2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