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玲、傅梦瑶两姊妹在奶奶的指导下在地里锄草。
3月4日,春寒料峭。这一天是周末,但铁桥镇铁桥村1组留守儿童傅玲和傅梦瑶两姊妹却没有享受到周末所带来的快乐。
早上6点钟,屋外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一栋普通的水泥板房就透出了几缕微弱的灯光。这是傅玲和傅梦瑶两姊妹家里的厨房,设施十分简陋,用砖头砌成的灶台和水缸前堆着柴火,地面凹凸不平。此时,姐姐傅玲系着围裙开始忙着涮锅、淘菜,妹妹傅梦瑶则开始点火煮饭,两姊妹默契地配合着……
据介绍,傅玲今年只有15岁,在铁锁桥初级中学读初二;妹妹傅梦瑶今年11岁,在铁桥镇中心小学读五年级。
一天的忙碌就这样开始了
3月4日上午,当记者走进这个普通的农户家,第一眼见到傅玲和傅梦瑶时,印象就极为深刻:两姊妹红彤彤的脸庞上堆着笑容,显得十分有精神;跟同龄的孩子相比,她们的个头明显要高一截。
据了解,因为家里建房屋欠下了债,在傅玲刚满1岁的时候,父母就南下打工,后来又辗转到上海,几年后妹妹出生了,也被送回了家由爷爷、奶奶代养。现在,爷爷、奶奶都已年过6旬,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就由傅玲和傅梦瑶两姊妹把这个家撑了起来。
傅玲和傅梦瑶照顾爷爷、奶奶吃完早饭后,已经是7点多钟。两姊妹把房间打扫一遍,给家里的母鸡喂食后,就把爷爷、奶奶换下来的衣服放进背篓里,背到地坝边的洗衣台去洗。洗完一背篓的衣服,她们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在阳台上晾好衣服后,该是奶奶吃药的时间了,傅玲忙着给躺在床上的奶奶端来开水,傅梦瑶则找出药来,两姊妹照顾奶奶吃药。之后,两姊妹去菜地砍了2棵白菜,开始准备一家人的午饭。
“电饭煲里的水要两指深,炒白菜要先放菜梗,再放菜叶,烧的汤放盐后要尝尝,不然太咸就不好了……”傅玲和傅梦瑶两人配合着,利索地做好了中午饭。她们先给爷爷、奶奶端去饭菜,然后才在一起吃饭。
10余年来只与父母团聚一次
中午1点多,吃过午饭后,傅玲和傅梦瑶才有时间稍稍休息一下。在这点宝贵的时间里,她们拿出作业,在木桌上做起了功课,同时傅玲也担当起了傅梦瑶的“辅导老师”。
“这是我和妹妹前几天给爸爸妈妈写的信,可我不知道他们在上海的详细地址,这封信也就一直没有寄出去,等爸爸妈妈回来了再给他们看。”傅玲从书包里拿出一封用作文本写的信,对记者说道。
两姊妹对于父母的印象十分模糊,傅玲说自打小以来,她和妹妹只见过三次父母,家里甚至连张全家福照片都没有。而每年春节,当两姊妹看到同学的父母回家来,或同学乘车出去和父母团聚,她们的内心就充满了羡慕之情。
2008年春节,在《开州日报》记者和一些好心人士的帮助下,傅玲和傅梦瑶终于踏上去往上海的火车,两姊妹第一次与父母在外地团聚过年。“第一次乘坐火车,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和幸福感!那是我与姐姐10多年来第一次与父母团聚。”傅梦瑶说。
“今年春节,爸爸妈妈也没有回来,这已是他们第五个年头没有回来过年了。”傅玲忧伤地说,她和妹妹常在夜里梦到父母。
“敬爱的爸爸妈妈,你们最近还好吧!你们在外打工辛苦了,今天女儿给你们写信了,尽管你们不在家,但是我和妹妹一定会照顾好爷爷奶奶的……”傅玲小声地念着信里的内容。
“要不是我们体弱多病,拖累了她们,这两个孩子也不会这么造孽哦!”患病的奶奶哽咽地说道。
当地村民纷纷称赞两姊妹
铁锁桥初级中学校长祝家明陪同记者采访,他告诉记者:今年开学后,有一次班主任老师检查家庭作业,发现傅玲没有做完,准备批评她时,傅玲双眼噙着泪水说:“爷爷关节炎发了,奶奶又生病了,家里的活路太重了,我和妹妹两人没有时间做作业。”一句话让班主任老师许久说不出话来,这时他才了解到傅玲、傅梦瑶两姊妹家里的情况。在此之前,好强的傅玲和傅梦瑶从未向外人说起过。
据村民介绍,在上学期间,傅玲和傅梦瑶每天总是早早起床,把早饭做好,照顾爷爷、奶奶吃完早饭后,两人一起去几里外的学校上课。中午,傅玲和傅梦瑶在学校吃饭,就委托附近的邻居或亲戚帮忙照看爷爷、奶奶。下午放学后,两姊妹急急忙忙地回家,开始张罗一家人的晚饭。虽然在生活上遭遇许多困难,但她们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都是班级前几名。
“我和老伴常年有病,每个月的医药费就要好几百元。同时,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今后还需要更多的钱。”对于目前的困境,两姊妹的父母为何不能回来照顾一家老小?傅玲的奶奶说出了其中的苦衷。多年来,傅玲和傅梦瑶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每个月的收入也不是很高,除去生活开支,所余不多。为了省钱,他们总是要隔好几年才回家探亲一次。
说起傅玲和傅梦瑶两姊妹,当地村民纷纷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邻居周毅告诉记者,傅玲和傅梦瑶在家最懂事了,平时很少出去玩,从学校回来就忙着照顾爷爷和奶奶。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两个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孩子,却过早地撑起了一个家。
本文标题:留守儿童勇挑家庭重担 坚毅姊妹撑起一个家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19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