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给孩子服药是一件很头疼的事,不是药丸太苦,孩子难以服下,就是药品剂量难以计算精确。因为现在儿童服用的药有些是成人药,所以会发生孩子服用药品只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通常家长只能用刀分割药片。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随着刀的动作,药片往往四分五裂或者弹得不知去向。这时候,家长会犯难:药片吃得太少会影响疗效,吃得太多恐怕引起药物副作用。
造成儿童用药匮乏,是因为我国制药企业基本上以成人用药为主,儿童用药的研发和生产还处于“幼稚”阶段,不但数量上难以满足儿童用药,而且在品种上也很难适应儿童用药的特殊需求。目前我国患病儿童人口的比例占总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在市场上流通的3000多种药品中,供儿童专用剂型仅60种左右,不足2%。在6000多个药厂,属于儿童用药的专业厂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尤其是有着雄厚的科研背景、能够自主开发出新药品的儿童专业厂家更是凤毛麟角。
■儿童用药成人化危害大
由于市场缺乏儿童用药,所以儿童用药成人化已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一味地以成人药物替代儿童药物,具有很大的弊端。
造成资源浪费:笔者了解到,在儿童药物中,虽然儿童口服制剂近年来有所增加,但是在针剂和注射液门类中,儿童用药几乎是“真空”地带,只能用成人所用的针剂或注射液代替,由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静脉输液,目前药厂生产的静脉输液多为500毫升,而儿童所需剂量一般是一二百毫升,医生开了处方后,护士只能将多余的部分倒掉,然后再配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十分有限,许多地区缺医少药,医药资源的浪费无疑非常可惜。
造成人体危害:由于儿童体质与成人不同,体液比例较成人大,基础代谢率高,水盐转换快,因此儿童对成人用药更敏感。再加上儿童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全,解毒排泄功能弱,有些对成人使用安全的药品,对儿童却并不安全,有时还非常有害。“儿童酌减”、一片药片掰成几份,容易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为有些药品服用少了难以保证应有的疗效,服用多了又会产生毒副作用,违背了用药安全有效的基本原则。
有关专家介绍,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器官较稚嫩、易损伤,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与成人有显著差别,儿童的药物代谢机能低下,因此用药须十分谨慎。儿童服速效感冒药,因神经系统和肝脏尚未发育完善,可引起惊厥、血小板减少,甚至损害肝脏,这类成人药品儿童也不适宜服用;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造成儿童血尿。有些抗生素虽有抑制细菌的作用,但对人体可能引起损害,儿童根本不适宜服用这类成人药品,如超量或过长时间给孩子使用一些氨基糖甙类药物,可导致儿童听力、注意力和生长受影响;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和溶血。
另外,在给婴幼儿服药时,为了防止呛入器官的危险,家长常常会把药片碾成粉末,或把胶囊中的药粉倒出后备用,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使药品的包衣层失去保护、遮味、控释等作用,有的肠溶片还会对胃造成刺激,损伤胃黏膜。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药剂科主任李智平指出,不能把儿童当作成人的缩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药品,儿童是不能服用的。药物在成人身上的轻微副作用,在小儿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应。儿童药物的药效和药动力学规律与成人不同,其潜在风险不容回避。而长期以来,大多数药物的剂量是以成人指标折算来指导儿科临床用药。
数据显示,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2.9%,新生儿24%,而成人是6.9%。我国聋哑儿童中,抗生素引起的药物中毒性耳聋已逾百万,每年新增3万人。上一页12下一页
本文标题:儿童用药:成人缩小版现象何时了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1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