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一些家庭,有一种生活正在快速传播。这种生活叫“陪读”。
“陪读”,这个字典里无法查阅的新鲜词,已从农村到乡镇,从乡镇到市区、省城、京都,不断播撒,甚至愈演愈烈。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诸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有的家长不惜一方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举家搬迁,另谋生计,只为孩子求学。不管怎么说,“陪读”生活实实在在地存在,家长总要面临选择。
为能让孩子好好学习,力争考上名牌大学、重点中学,“陪读”家长一般在学校旁边租房、买房,或买车每天远距离上下班,进行全职或半职陪读。在陪读大军中,既有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也不乏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他们按学校的时间表起床、做饭、休息,无怨无悔,惟一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
与命运搏斗,还是拿孩子做赌注?
呼和浩特市机场路附近的鸿德国际学校周围,有上百个“陪读家庭”形成的“陪读村”。陪读村的居民,大都来自内蒙古各个旗县或边远的农村。而在四川成都,与成都树德中学大门只相隔100多米的一处大院内,则是成都有名的“陪读栖息地”。院子里80多户人家中,高峰时期就有60多户是租房陪读的房客。每年7-9月,几乎天天都有外地人来问有没有房子出租,有的甚至提前半年就把房子租好了。
在大多数家长看来,这是很有益的一种做法。因为培养孩子成才,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说形象一点儿,就是与命运搏斗。而成才并非易事,除了孩子本身得刻苦学习以外,还必须要有时间和后勤做保障。
当然,陪读也是许多家长无奈的选择,很多家长并不愿意生活在出租房中,让自己和孩子一同受苦。但因某些家长对孩子心甘情愿地付出,使得一些处于观望的家长眼看着人家的孩子在进步,自己也就蠢蠢欲动了。他们总认为,一个人忙活一生都是为了孩子,什么事都没有忙孩子的事重要。只要孩子学习好,做家长的吃再大的苦都无所谓。
孩子作为父母生命的延续,承载着父母与家庭的希望。在一些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能出人头地就是家庭的未来,“替代成就感”强烈地控制着他们。一方面,父母自觉自愿地包揽了本应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却把社会竞争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现在的中年一代,许多人都因时代的原因而失去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这种把人生当赌注无顾及地全压在孩子身上的做法,对有些孩子能形成上升动力,但对有些孩子却构成沉重的压力。上一页1234下一页
本文标题:陪读未必是好事 或影响孩子心理发育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1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