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健康的重视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保健品消费市场得以日益升温。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服用保健品,有75%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购买过保健品。
但这份数据同样显示,30%的受访者有过购买保健品上当的经历。
“现在看来,这是相当保守的数字”,三年前,罗先生(化名)投身炙手可热的保健品市场,开始代理销售某保健品。仅仅两年后,他便带着失望退出这个市场,“真品和假货鱼龙混杂,产品之间恶性竞争”。
市场不设槛滥竽充数越来越多
2009年,罗先生刚进入保健品市场时,确实有利可图。他坦承,保健品销售的利润十分可观。以他经营的品牌为例,进货价格可能就几块钱,但产品的“建议零售价”可能高达100元。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利润都这么高,但“最少也能翻倍”。
据他介绍,做这一行生意流程非常简单。在保健品公司洽谈获得代理资格,可以享受最低批发价。然后代理商去各大药店和美容院推销产品,获得在店内的销售资格。
有没有资格认定或者准入门槛?罗先生表示,保健品虽然大多在药店出售,但是比药品生意要宽松得多,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跟普通食品一样”。
他还告诉记者,药店也几乎不审查所推销的保健品是否正规,“跟药店有关系就更容易推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罗先生说,“零门槛”的便利让他轻易进入保健品市场,但正是“零门槛”带来的无序让生意越来越难做。
随着市场巨大利润被发现,保健产品如雨后春笋纷纷问世,产品重复的问题日益凸显,竞争趋于白热化。以钙片为例,市场上补钙产品已经多达两百来种。
同时,由于监管机制缺失,假货层出不穷,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正规保健品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罗先生告诉记者,假的批发价格比正品要更低,现在假保健品做得“太真了”,以他两年的从业时间,也“无从分辨真假”。
罗先生透露出担忧,“这样下去保健品市场会害不少人。”
为了求证罗先生的话,南方日报记者在“3·15”前夕走访了多家药店的保健品专柜,发现目前保健品市场乱穿“马甲”、药品与保健食品不分等情况非常普遍。
批准文号与产品不对应保健品“套牌”普遍
根据规定:通过认证的保健食品在外包装上应标明一个天蓝色图案,即俗称的“蓝帽子”,一个批准文号对应一种产品。
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保健品批准文号与实际产品无法对应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有多种保健品套用同一个批准文号的现象。
在广州陶育路一家药店,店员热情推荐了一款蓝色包装的氨基酸。该款保健品的生产厂家为“香港康尔斯生物制药”,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G20060380”。
随后,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了该批准文号,显示结果却是“颐仁牌铁锌钙氨基酸口服液”,公司名称是“江西颐仁堂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名称和公司都与这款氨基酸产品不符。
店员还称,如果一次性买两盒氨基酸就可以赠送一瓶惠氏品牌的钙片。记者发现这款钙片包装上也印有“蓝帽子”标志,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100442”。查询后发现,显示的产品品牌既非惠氏,产品也并非钙片。
在另一家药店,记者发现了一个名为“圣安俪康”的保健品牌,在仔细查看包装后发现,该品牌下的“番茄红素软胶囊”和“金枪鱼浓缩型软胶囊”使用的是同一个批准文号:国食健字G20040502。
经查询,这个批准文号对应的产品是“康富来牌西洋参软胶囊”,公司位于广东佛山,而圣安俪康的说明书上写的公司地址位于江西。随后,记者输入圣安俪康的官网地址,发现网站已经无法显示,再拨打公司电话和范姓经理的手机,双双显示号码不存在。
巧合的是,罗先生曾经营的保健品牌正是“套用”过马甲的“圣安俪康”。“没想到过了几年,这个牌子还在卖”,罗先生说。
他透露,“套牌”既经济又简便,有人直接与厂商达成“租用”协议,有的更省事,“直接盗用其他厂家产品批号”。
普通食品摆上保健品专柜店员称效果都一样
广州石牌东路一家药店,一进店门便是保健品专柜,各类保健品琳琅满目。记者发现,在数量繁多的保健品中,有不少没有“蓝帽子”标志,产品只有卫生许可证号。
比如,该店出售的大部分保健品都是“惠普生”品牌,产品线十分齐全,但有的产品有“蓝帽子”,有的却没有。
针对记者的疑问,店员表示,这是个大品牌,肯定值得信赖,“有没有蓝帽子效果都一样。”
随后,记者对部分有“蓝帽子”的惠普生产品进行查询,这几款产品的批号都是近几年从别的保健品公司转让到“惠普生”生产商名下,如惠普生多维元素片使用的批准文号,之前属于北京的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店员对此解释,申请“蓝帽子”需要耗资不少,因此公司还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冠以蓝帽子标识。她指着一瓶惠普生保健品说,“以前这个产品没有蓝帽子标志,才卖68元钱,现在有了这个标志,已经涨到108元了。”
在记者提出没有蓝帽子标识只能算是普通食品时,店员马上否定,她表示都是保健品,“而且没有蓝帽子的更划算”。
除了实体店,网络保健品牌种类也相当繁杂。以淘宝为例,在“品牌保健品”一个项目下就有近80个品牌,6.33万种产品。在商品搜索栏输入“康尔斯氨基酸”、“圣安俪康”等关键词后,发现这些“套号”产品赫然在列。
此外,淘宝上还有不少未获得批准文号的保健品在图片上加上“蓝帽子”的标识。如一款名为“金奥力男士健康礼盒”的产品,在产品图片上最醒目的位置出现了“蓝帽子”,但却没有“健”字批号,只有卫生许可证。
一位专营保健品销售的店家表示,现在每月营业额都超过两万元,“不管什么品种,都有人问、有人买”。
南方日报记者 徐滔
实习生 朱海威
(报料人:佚名 奖金:200元)
缺乏监管关键在于无法可依
■专家
针对“套牌”现象,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咏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之所以这么多保健品不愿去申请一个正规的“蓝帽子”而纷纷“曲线进药店”,是因为申请保健食品批文时间长、流程繁、耗资高。
据他介绍,申请保健食品批文最快也要一年半,而且需要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乃至人体实验,而且需要跑很多部门拿批文,耗资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无论是时间还是经费,许多企业都不愿承受”,张咏同时表示,只要是国家正规批给“蓝帽子”的保健品,是安全可靠的。
按规定,药店不能销售普通食品,但是现在许多没有“蓝帽子”的普通食品打着“有机食品”、“营养补充剂”“特种膳食”等招牌进入药店,以保健品的名义进行销售。张咏说,当普通食品进入药店,很容易对消费者形成暗示,“让消费者认为这些食品具有治疗功效”。而按国外的通行做法,这些普通食品应该是在商场和超市出售,而非进入药店。
另一方面,专家表示,药店设立保健品专柜这一经营行为并不违规,但“药品”和“保健品”进入药店销售却存在区别。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卫生政策专家卓小勤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进入药店的药品须是来自持“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公司,而保健品却并不需要任何资格证明,而且保健品可以进入任何有工商经营许可的商店。保健品进入药店,一般会通过高额的销售提成刺激店员,所以销售员会更努力去推销保健品。
目前,保健食品行业缺乏监管,“关键原因是保健品行业无法可依”,张咏透露,等待了两年的《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仍未出台,其余法律法规对于保健品“套牌”等乱象的监管都只是浅尝辄止,“法律法规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保健品行业的发展”。
本文标题:套牌保健品缺乏监管泛滥成灾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18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