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乳业大考”:考官是质监部门,考卷则是国家质检总局2010年11月颁布的新《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而作为考生的全省86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它们的成绩将决定今后能否留在这个行业中。
芳菲4月,却成为众多乳企挥手告别的季节。截至3月31日,只有44家乳企获得了继续生产的资格,其余42家企业,或没有获得考试资格,或主动放弃了答卷,或在煎熬中等待最后的裁判。然而,无论是成功还是落榜,山东乳业的格局将从此改变。
就像高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刻,山东省86家乳制品企业未来迥然不同的命运,都凝聚在了山东省质监局4月1日公布的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通过名单中。在“乳业新政”引发的大洗牌中,山东有多达42家企业暂时或永久离开了这个行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之高的淘汰率?而这些失意者的离场,又会给山东乳业带来何种震荡?
■通过率仅51.2%,“乳业大考”甚于高考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严厉”乳业整顿的大考,源于近年来国产乳制品行业频频爆发的诚信危机。国家质检总局去年发布公告,要求现行所有乳企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
陡然提高的门槛,让这场“乳业大考”的通过率甚至低于高考。4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李元平表示,截至3月31日,全国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已全部结束,1176家乳制品企业共有643家通过了生产许可重新审核,通过率不到55%。
山东作为奶业第三大省,全省原有86家乳品生产企业,但经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等部门进行产业政策批准审核后,仅有69家获得产业准入,其中,提交申请并受理的企业只有55家。而通过生产许可重新审核的企业仅剩44家,截至目前,通过率仅为5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17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