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多家中资企业接连爆出会计丑闻的阴影尚未散尽,上周博士蛙控股一纸审计师辞任公告,再度引发对中国民营企业财报的忧虑。
博士蛙公告称,审计师德勤已于3月31日辞任,因“对于财务报表中普遍出现的事项感到担忧”。公司因此将无法在3月底前公布年度业绩。消息一出,博士蛙股价在一度狂泻逾四成后停牌。中国民营企业中国森林去年1月公告核数师毕马威辞任,从事黄金开采的民企瑞金矿业也在去年10月公告核数师德勤辞任。这两家股票停牌迄今尚未复牌。
民企公司治理观念尚不足,“盈利数字“并非选股唯一标注。第一上海证券策略师岑智勇指出,可多留意业绩或招股书数据,例如营业额增长的同时,应收账会否出现不寻常的上升;或者公司录得盈利,但现金流会否录得负数;又或者高管和核数师会否以一些奇奇怪怪的原因,相继离职,甚至集体跳船。“如出现以上情况,投资者就得小心。”
华富嘉洛证券投资经理关炜翔向网易财经表示,民企风暴存在着明显的行业分布,例如森林,农业和矿业具备最高风险。造价目的在于推高企业价值,夸大资产净值。森林企业资产主要在森林,一般面积相当广阔,审计人员根本难以通过实地丈量去核实面积大小。他亦提示,多数民企丑闻多于市况不济时发生,市况已倾向下跌,民企股插水令市场情绪更脆弱。
以下根据访谈实录整理:
1、怎么看待霸王、碧生源业绩变脸?
这可能涉及市场对公司产品的接受程度(即对营业额和存货的影响),以及公司控制成本,尤其是与市场推广、分销等的成本与成效的控制,是否具效率。
最近期的民企风暴都有共同点,就是无法于第一时间向公众投资者释放疑虑,令市场信念受挫,股价以及声誉都受损,而且其相关的处理手法亦惹来劣评。
2、民营企业的这些丑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否和证监会的发审制度有关?
民企风暴根本成因之一,是大股东在公司上市后未能调整心态,加上大部份民企均由大股东持有五成以上股权,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容易将上市公司视为私人资产,就像在家里拿钱那样,只要最后帐目平衡,大股东都认为无必要交代。不排除小部份民企大股东是存心欺诈,但大多数其实只是欠缺企业管治概念而酿成严重后果。
而另一成因,则与上年股市持续低迷有关,除浑水及citronresearch等独立机构发放唱淡报告,同时沽空获利,不少对冲基金也参与沽空。
其实多方面都会与此事有关,包括具雄心壮志的民企老板、希望争取生意的保荐人/核数师/服务团体、希望争取更多生意和更佳排名的交易所等,都是促使这种情况发生之原因。
3、为什么现在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民营企业呢?
经济兴旺之时,公司经营环境好,也易盈利;同时集资容易,通过集资发展新项目使人们有所憧憬。牛市时大户散户同心协力把市炒上,踢爆坏帐,并进行沽空未必是大户的最佳市场利益。反而上年股市经济均出现逆境,公司经营环境可能己逆转,负面无法掩饰,集资也困难,大户酝酿造淡,会积极寻找目标,那些会计帐目存疑的公司,便成沽空最佳猎物。
因为早前博士蛙的核数师突然辞职,但又未能给予清晰的解释,使投资者担心民企的质素。有兴趣可以参考《民企风波应对之策》。
4、民营企业的这些审计丑闻是否会影响到整个股市的行情?
这视乎市况而定,不过多数民企丑闻多于市况不济时发生,市况己倾向下跌,民企股插水令股民心态必然更脆弱。如股市是热火朝天的话,相信这也只是个别例子,冰山一角,对整个股市并无大碍.
5、这是民企的丑闻,还是整个中国的丑闻?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国人通常对不道德行为的受害人不是自己而是他人的时候,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为这种行为而获利的人,而感到羡幕。那种在海外造假的发行人在内地,特别在他的周围并不会受到遣责。从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一种鼓励。
6、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环境是否恶化?
从基本面看,除了中国不再“保八”,把GDP增长调低至7.5%外,中国的出口放缓,PPI和CPI回软,都反映中国经济环境有恶化迹象,这对各行各业都会构成影响。
7、是否只有民企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不是,大蓝筹公司也会有企业管治的问题,详情可参考《民企风波应对之策》。
民企会计造假,诚信受到质疑,只是中国社会众多严重问题的冰山一角。不少社会问题,既可以说是中国现行制度造成,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原因。可以说,中国今天实行的制度,相当程度上是建基于我们的文化基因。
8、如何完善或制止会计丑闻再次发生?
要改善这种情况,监管机构应做好把关者的角色,确保投资者能投资于质素较佳的企业之上。
9、中国民营企业财报的准确性怎么保证。
作为小投资者,财报的准确性,有赖核数师的专业能力,为投资者编制准确的财报了。
10、是不是公司的账目上的数字很多都是有问题的呢?
民企风暴存在着明显的行业分布,例如森林,农业和矿业具备最高风险。造价目的在于推高企业价值,夸大资产净值。森林企业资产主要在森林,一般面积相当广阔,审计人员根本难以通过实地丈量去核实面积大小。
11、为什么众多企业会走上这条路?会计丑闻的结果愚昧了谁?
对企业老板而言,把公司上市本身,其实已经是一盘大生意。原因是上市地位有价(壳价),而要把企业上市,当中亦涉及不少专业服务,如审计和保荐人等,争取生意都成为她们把民企推上市的诱因。会计丑闻的结果愚昧了谁?投资者和小股民吧。
12、请问如何用公开数据去分析、规避类似的“财务造假或粉饰”的投资风险?
可多留意业绩或招股书数据,例如营业额增长的同时,应收账会否出现不寻常的上升?或者公司录得盈利,但现金流会否录得负数呢?又或者高管和核数师会否以一些奇奇怪怪的原因,相继离职,甚至集体跳船?如出现以上情况,投资者就得小心了。
13、相对于A股来说,在港上市的企业,财报应该比较真实吧?
引起今次民企风波的,正就是博士蛙(1698),一家于香港上市的民企。
14、记得年前曾有多家机构热炒龙年儿童用品股,博士蛙也在其中。审计师辞任表明业绩存疑,个人投资者被蒙蔽倒也罢了,此事对机构来说仅仅是一个意外吗?
其实在博士蛙出事之前,有多家非儿童用品行业的公司,例如超大现代农业、中国森林、瑞金矿业、中大国际、瑞金;甚至早年的欧亚农业、格林柯尔等民企,都因为种种不同的原因而停牌,甚至除牌。所以,民企问题早已有之,只是博士蛙事件的出现,再次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而已。
13、博士蛙、中国森林、瑞金矿业、豪特保健此前出现过财务或管理的异常现象吗?
以博士蛙为例,核数师辞任最终以停牌收场,事件至今仍未获解决,但却留下不少问号。据博士蛙于3月15日发出的澄清公告,当中指出“集团的供应商之间的金额为392,000,000元人民币的一笔已记录之预付款的存在性及商业实质性”及“集团专营OK卡经销商、商品经销商及贸易供应商的存在性、以及与上述实体之间已记录的交易的商业实质性。”的两项疑点。
根据博士蛙的2011年中报,资产负债表中有4项共6.2671亿元人民币的预付款项,当中主要涉及物业、厂房及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开支。不过,由于资料有限,暂时难以猜到是那个项目出了乱子。至于OK卡,翻看整本年报,以及博士蛙的网站,都找不到有关业务的描述,所以也是难以猜估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
本文标题:博士蛙审计师辞任 再掀民企财报信任危机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17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