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作者指出,小学语文教材究竟是儿童本位还是以成人为标准,涉及到小学语文教材究竟是为谁服务、给谁使用的问题;涉及到能否让儿童愿意接受这一教材的问题;是能否遵循儿童学习规律、让儿童保持浓厚学习兴趣的问题。今天,当我们对孩子的天性有了更多了解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育需要进一步在理念和教学实践中贯彻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
语文教育需要进一步发现儿童,以儿童为本位。
■朱自强
就儿童的天赋而言,语言学习并非难事。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在短短的几年里,掌握某一种语言的复杂系统,自然学会说话,能作自我表达。可是,上了小学,语文学习却突然变得难学了,这里面虽然有从口语向书面语转变所带来的一定困难,但是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应该出自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受语文教育理念左右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对语文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检讨和反思。
语文教育应该采取“成人的标准”,还是“儿童的标准”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出现的很多问题和弊端,其根源都来自“成人标准”这一理念。这种“成人标准”的理念,把语文学习与儿童的语文能力对立起来,忽视儿童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动性和自发性。
对于认识当下语文教育的现状,知名学者王富仁曾经阐述了一种颇为引人关注的观点。这位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学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自己当初“所设想的,是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但是,当“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有了较为细致的思考之后,我才感到,我原来的一些想法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他之所以转变,是因为认识到:“教育永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成年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它的标准是成人的标准,而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的标准。”由“成人的标准”这一立场出发,他提出了自己的“强制”、“灌输”的教育理念:“总之,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要是教育,就带有强制性,就不仅仅依靠儿童当下的趣味。教育是灌输性的,不主要是自然生长性的。”(王富仁:《呼唤儿童文学》)
应该说,王富仁的这种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包括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那么教育的标准,或曰教育的本位应该放在哪里呢?自卢梭的《爱弥儿》“发现”以来,就有一种与“成人的标准”相对立的儿童教育思想,那就是杜威所说的,“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杜威:《儿童与课程》)
王富仁对“儿童本位”立场的否定,一个原因是他对“儿童本位”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和偏颇。杜威早就阐述过,“儿童的标准”并不就是“仅仅依靠儿童当下的趣味”,而是重视对儿童的兴趣和“冲动”的引导:“儿童已经具有旺盛的活动力,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并予以指导。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使用,它们必将达到有价值的结果,而不是散漫的或听任于单纯的冲动的表现。”(杜威:《学校与社会》)教育取“成人的标准”,看似重视成人教育者的作用,实质却是在消解其作用,因为,“强制”、“灌输”的教育最为简单、容易,封建私塾里的“戒尺”和“盲颂枯记”就是这种教育,但是,它恰恰不能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反而是取“儿童的标准”的教育,对成人教育者的要求更高,因为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关于教育的知识和训练,而且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儿童的同情心和关于儿童的天赋本能的知识。”(杜威:《儿童与课程》)“成人的标准”和“儿童的标准”这两种相对立的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只要求技能,后者则不仅要求技能,更在其之上,要求教育者具有洞悉儿童心灵、引导儿童成长的方法。只会技能,就只有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技能和方法两者皆能,就使教育成为杜威所强调的对于成长的“指导”。与技能相比,方法显然解决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正如我们的社会需要“以人为本”来建构“和谐社会”一样,我们的儿童教育、学校教育,就本文的论题来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应该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以建构和谐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上一页123下一页
本文标题:儿童本位: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石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home/1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