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不舒服的孩子,没有哪位母亲不心疼。孩子在白天玩得好好的,可到了夜里体温就开始上升,父母则为了照顾孩子而无法入睡。想立刻带孩子去急诊室吧,又觉得还没到那么严重的程度,而看着被病痛折磨着的孩子又心疼得不得了。结果,母亲就会采用自认为最有效的疗法,即给孩子服用解热剂。但是,在感冒初期使用解热剂并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即使用了解热剂,已经侵入身体的病菌也不会消失。其实家长不是不知道这个常识,而是把孩子发烧当作了非常危险的情况来看待,甚至有些家长担心孩子长时间发烧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
感冒通常从发热开始,先是高烧2~3天,接着在温度下降的同时,会出现流鼻涕、咳嗽的症状,而鼻涕会从透明色逐渐变为黄色且黏稠的状态,此外从孩子的咳嗽声中可以感觉到其中掺杂着痰。在这种情况下,小孩子通常容易引起高烧,或发生隐形痉挛,也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等病毒性肠炎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在一周之内发生,而随着鼻涕、咳嗽声的消失,最后体力也会逐渐恢复。
患上感冒而发烧属于正常的身体反应。发热本身不仅正常,而且也是必要的机能。当孩子患上感冒时,身体内的发热中枢会为了战胜外部侵入的感染病菌而灵活地发挥代谢的作用,以此来散去热量。由感冒引起的发热会通过发热中枢来监控,因而不会损伤我们的大脑组织。当外部有病菌侵入时,我们身体内的发热中枢就会为了与其抗衡而散发热量。斗争对象越强、越多,发出的热量也会越多,而这时为了发热会出现浑身发冷的现象。发冷表现为肌肉发颤,但一旦体温到了适当的温度,即39℃左右,就是一个分界点,身体会停止发冷。发冷停止后,肌肉发颤程度会减轻,温度也会逐渐降低。但是,等到温度降低到一个分界点以下时,我们身体就又开始了与外部病菌的斗争,从而又开始发热。这就是孩子在一夜之间体温来回变化的原因。家长们一定要记住:解热剂并不等同于感冒治疗剂,只是起到了降温作用。各医疗机关多次声明:在不知道孩子发烧的原因之前,随便地给孩子服用解热剂,单纯解决表面症状,反而更容易错过发现其他疾病的机会。另外,从理论上讲,解热剂具有局限性,只能使体温降低1cC~1.5cC。儿科专家告诉我们:解热剂只局限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代谢性疾病患者、因为高烧而无法忍受的儿童、40.5℃的高烧患者等。当孩子发烧超过40℃或持续发热5天以上,我们建议您不要在家里给孩子服用解热剂,而应该去医院就诊,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伴有其他疾病。
除非必须使用解热剂,否则其他方法应该更为明智。比如用手巾敷在额头或用温水擦拭身体等是大家熟知的方法,但在孩子发冷时用温水擦拭容易使孩子疲倦,因此,这种情况下给孩子喂水比较好。我们知道,当身体发热时水分最容易流失,家长应该都有过嘴唇干裂的经验,而孩子在发热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脱水。当孩子生病时由于食欲减退而连水都不想喝时,家长应该强制地喂孩子一些水。如果孩子的嘴部发干了,那么多少也得让孩子喝点水,使孩子的嘴唇保持水分,通常要让孩子一小时至少含水一次。谈起孩子发烧,母亲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隐性痉挛。在诊疗室听到过这样的话: “我家宝宝在出生后4个月就患了惊厥,从那以后,即使是稍微发热也会担心孩子是否会出现隐性痉挛,因此总是立刻给孩子服用解热剂。”隐性痉挛是在孩子体温上升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症状之一。研究表明:隐性痉挛的发生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体温标准,即使是高烧也不一定引发痉挛,并且由于曾经发生过隐性痉挛,通过提前服用解热剂来预防痉挛的做法也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在孩子发热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痉挛。如果孩子出现了痉挛症状,最好立即拨打119(中国拨打120)请求帮助或去急诊室。
正因为发热体现了孩子与病体的抗争,因此家长应该仔细观察孩子是否能胜过疾病,并细心查看孩子的体温是否达到了39℃以上。家长应该真正认清孩子通过与病体抗争而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这一事实。
本文标题:孩子发烧真的只有害处吗?
地址:http://www.08765.net/yunyu/yinger/rwfq/91020.html